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655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9-12 22:00:45 | 查看: 935| 回复: 0
宜春脱胎漆器是宜春重要地方名产,脱胎漆器、松花皮蛋、夏布被誉为“袁州三宝”。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是宜春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春脱胎漆器及其制作工艺,是宜春中心城闪亮的城市名片,是宜春人民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是宜春游子抹不去的文化乡愁。

一、摆锡工艺的由来

去年,江西漆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寇焱教授,为了了解宜春脱胎漆器来宜寻访,寇教授问我宜春脱胎漆器最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回答摆锡工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美院即有学者来宜了解宜春脱胎漆器摆锡工艺。笔者基于对宜春脱胎漆器三十年的收藏经历,近期又就宜春脱胎漆器摆锡工艺的有关问题求教于宜春脱胎漆器重要设计者杨增彦、易武二位先生,现就宜春脱胎漆器与雕刻摆锡工艺进行探究,旨在使这一积淀着无数宜春脱胎漆器艺人智慧和汗水的宝贵文化遗产得到固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于摆锡工艺的起源。摆锡工艺是宜春脱胎漆器独有工艺,是宜春脱胎漆器区别于福州、鄱阳等近缘脱胎漆器最显著的特点。这一工艺起源无人做过探究,笔者不惴浅薄试,目的是抛砖引玉,使这一独特工艺起源真相逐步揭开。

我以为摆锡工艺与一个现已消失的古老行业有关,即在古代的磨镜作。铜镜是古代人民生活中常见用品,它起源于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战国之时,始见精美铜镜。汉朝官府设立专门机构(尚方)负责铜镜制造。如何使铜镜雪白光亮、“鬓眉微毫 可得而察”,于是产生了磨镜行业。考古发现表明,高质量的铜镜,埋于地下可千年不锈。通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状态的包浆,一种银光灿灿叫“水银古”,另一种黑黝发亮叫“黑漆古”。现代科学表明这两种包浆具有一个共同的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均为二氧化锡,是一层二氧化锡薄膜。所谓“水银古”和“黑漆古”都是一层二氧化锡薄膜在不同埋藏条件形成的不同状态。这层薄膜是如何形成的呢,科研人员尝试了多种可能,均无功而返。后来,有人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副《磨镜图》(相传为明代画家郭诩所绘),得到启示。画中一位老翁紧握毡团,骑在一条板凳上磨铜镜。凳边放着一个罐子,里面装的应是磨镜药。于是,科研人员参考古镜薄膜的成分配制了一种磨镜药,仿效老翁用毡团沾取磨镜药反复摩擦复制铜镜。不一会儿,镜面居然也白亮如银,其效果与古镜相近。

宜春脱胎漆器摆锡工艺,使用了与古代磨镜行业相同的原料和近似的工艺。摆锡工艺不可能从天而降,我们不妨以假设它脱胎于磨镜这一古老的行业。随着实践推移,宜春脱胎漆器独有的摆锡工艺,到目前能熟练掌握者已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为使这一独特工艺不致湮没,特请脱胎漆器设计名家杨增彦先生进行回忆和采访整理,将来还要留下影像资料。

二、摆锡工艺装饰制作方法

1.加工锡粉

用铁锅加热熔化锡块,熔化成锡水后停止加热,立即用铁勺不停地搅拌锡水,使它在冷固的过程中形成粉末状颗粒。然后用目数最小的尼龙筛筛出粗细两种锡粉。剩下最粗的锡粉,待下次再熔化加工。

最细的锡粉,给水银混合后作为面料(为A号)。另一种较细的颗粒用作底料(为B号)。

锡泥制作方法

取出适量的最细A号锡粉,放在手掌心中,加入水银,用另一只手指用力擦搓,使其充分混合成泥状。

2.刻绘纹样

在推光好的漆器品上,用斜刀可出所需的纹样,刻线不宜太深或太浅,以免影响下一步的上底锡粉的工序。于掌好线与线的疏密,粗细关系,不能将线条刻得死板不潇洒。

3.上底锡粉方法

在刻好纹样的刻线上,通刷一遍生漆,注意所有凹线内都要填满,再用纸张抹去表面多余的漆液。

然后将B号锡粉料均匀地洒上刷好生漆的纹样线上,用小漆刷轻轻拍打一遍,让锡粉与漆充分混合后,再轻轻扫平,线内的锡粉不宜太高,最好比产品漆表面稍低些,因在锡线上还要上一层水银锡泥,清理好后,放进阴房阴干。

4.上摆锡步骤

在干透号的底锡线上,擦上A号银锡泥,锡泥要擦平,不宜上得太多太高,再用瓦灰加少量水,用手掌用力擦平整,使线条光亮如镜。最后拿较软毛巾抹干净。

水银有毒,全部工作完成后,要及时清洗干净双手。

三、摆锡与雕刻工艺装饰的特点

1.摆锡工艺与错金、错银、贴金箔等装饰手法相比,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

2.若保存条件较好,摆锡所装饰图案可数十年光亮如新,即使日久氧化变黑,稍做拂拭亦可恢复光亮。

3.摆锡工艺与雕刻工艺相得益彰。与摆锡工艺相结合的雕刻工艺,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此时的雕刻不再是单纯的雕刻,不仅要追求自身的效果,其雕刻的深度、角度都必须与摆锡工艺相适应,两者和谐共融,共同达到最佳的效果。制作家以刀作笔,以锡作墨,尤其对山水画的表现会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如宜春脱胎漆器常取材的《富春山居图》(局部),以洗练的线条勾勒了山川轮廓,以锡粒的明暗体现笔墨的润枯和皴法,尤其以雕刻名家乐如瑚作品最为精到。其近树远山,简洁明快,线条老辣、恣肆,承继了中国文人画的优良传统,乐如瑚在其一生漫长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无数艺术精品,堪称宜春漆器雕刻的一代巨匠。由此上溯到晚清民国,辛师云、文廷式、陈景贤等一批袁州府一府四县的文化大家或亲身参与脱胎漆器的设计制作,或为雕刻艺人提供书画墨稿,宣统元年(1909年)宜春杨荣大作品参加南洋(新加坡)举办地赛会,获“双龙”银质奖,民国29年(1940年)在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上,被评为特等奖。由此构建了宜春脱胎漆器的历史辉煌。摆锡工艺、线刻和文人书画成为了传统宜春脱胎漆器最显著的特点。可以说以张樾臣为代表的北京刻铜工艺,以任淦庭为代表的宜兴紫砂刻陶工艺和以乐如瑚为代表的袁州刻漆工艺,虽然在艺术影响上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艺术价值上却各有千秋。

​(鲍 焱 杨增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5:09 , Processed in 0.0506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