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作用,引领和鼓励传统民间文艺推陈出新,推动新时代
福建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以优秀的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本期推出“弘扬匠心 致敬传统”福建省民间文艺云
展览专题第29期——第五届中国工艺
美术大师 郑修钤。
郑修钤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46年生于福建省
福州市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非遗福州脱胎
漆器髹饰
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优秀传家
福建省第七、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
高级工艺美术师
第七届、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郑修钤大师是老一辈漆艺大家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一生与漆艺为伴,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为福州近现代漆艺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作品风格上,郑修钤以其精湛的工艺技艺和针刻技法赢得业内外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重拾针刻 匠心独运
漆艺领域的针刻技术,指用极细的钢针在漆器上绘画描线。以针代笔,在漆器上绘画,这一技法源自汉代,至今仍让漆艺工作者们啧啧称奇。汉代以后,这项技术莫名失传,在中国漆艺发展史上曾留下两千多年的空白。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郑修钤等人先后六次应邀赴长沙参加马王堆汉墓漆器复制工作,经反复实验,重拾针刻技法。自此,失传千年的汉代漆器工艺重放异彩。
在参与马王堆文物复制工作期间,外交部给福建省下达了一个任务,绘制一幅漆画《柬朝友谊》,作为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朝鲜时赠送给金日成的礼品。最终,年轻的郑修钤接下了这个任务,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绘制完成,受到了外事部门的肯定。
郑修钤创作《柬朝友谊》
郑修钤将针刻这一漆艺精髓应用到现代福州漆艺创作中,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他巧妙结合针刻工艺与脱胎漆器“镶嵌”“彩绘”等技法,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工艺技术,设计制作了《青针刻图案五层盒》《青针刻仿西汉图案三角脱胎瓶》《清香脱胎立盘》《六角脱胎花瓶》等作品,实现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恢诡谲怪的图案及飘逸生动的线条无不让人拍案叫绝。
《针刻仿西汉图案三角瓶》
掌握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汉代漆艺针刻技术是郑修钤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峰,受邀为尼泊尔修复《五扇博古漆器围屏》则是他人生的另一顶点。该围屏为原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制作,是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赠送给尼泊尔国家元首的国礼。2005年由郑修钤重新装饰修复。
《五扇博古漆器围屏》
一般而言,一件脱胎制品需要四五十道工序,一幅漆画的完成也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对于体量较大的围屏来说,耗时之久、耗力之大不言而喻。对于这件关乎着友好邻邦交往和维护中华漆文化声誉的围屏,郑修钤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在修复中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主张“修旧如旧”,单是修复边框就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为了完全重现围屏上的青铜器颜色,他将用烟熏过的银箔碾碎,磨成粉,细筛后再调入
大漆,终于表现出青铜的厚重质感。为了修复拐角接缝等死角部位,他更是打着手电筒,一点一点地精心修复,终于将其修复如初,俨然原品,令人称绝。
漆屏的装饰有薄料、台花、厚料、彩绘等多种形式,不仅体现了郑修钤高超的漆艺技术,更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崇敬。他以敬业之心和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诠释这次修复工作,令人尊敬,更令人敬仰。
粲然可观 含蓄迷离
1984年,漆画正式作为独立画种亮相第六届全国美展。自此,漆画这一古老而年轻的画种终于被画坛接受。一代漆画家伴随漆画成长起来,郑修钤便是这一代漆画家群体中的佼佼者。在那漆画刚刚迈进大雅之堂的年代,要想和其他画种媲美实属不易。郑修钤的漆画作品《布达拉宫》却以极为明快、饱满的色彩和细腻的蛋壳镶嵌工艺营造出神圣、庄严与雄伟的视觉效果,这是任何其他画种的媒材所不可取代的。2003年,这件大型漆画作品还被推荐参加中国北京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自此在国际美术活动中声名鹊起。
《布达拉宫》
著名漆画家乔十光曾撰文:“漆黑是世界上最黑最美的黑。漆黑之美,不仅在于黑,而且还在于它经过‘退光’加工能产生一种‘沉下去’的莹莹光泽,是那样的深远无限,又是那样的含蓄柔和。”月亮是伟大的诗人,它使万物披上一层朦胧诗意。水也是,水中倒影往往更迷人,水中观画也有一种虚无迷离之趣。看漆画如水中观画,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郑修钤的《渔舟唱晚》便是对此意境的最佳诠释。青退光的底漆既是天,也是水,借喷银以晕染
髹漆的轻舟倒影,细腻而素雅,深沉而含蓄;粗细不一的蛋壳、螺钿与恰当的金银粉交相呼应,星月相映,给人以水之清、夜之深的闲适与平静之感。
《渔舟唱晚》
2003年,郑修钤携同系列的《渔舟唱晚》参加法国巴黎展览城“中国文化年”艺术展,《渔舟唱晚》位列开幕式展厅正中央,多位藏家欲求而因当时的规定不能得。这无疑给浪漫的艺术之都法国留下深刻印象,也更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作为老一辈漆艺术家,郑修钤有幸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因而他比常人更能认识与理解传统艺术保存与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作为将福州漆艺从传统脱胎漆器向现代漆画引渡的一代漆艺家,他的压力与责任重大,面对传统工艺转型期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他始终站在漆艺创作的前线,为漆艺这一国粹技艺的发展披荆斩棘,殚精竭虑。
2006年退休后,已是花甲之年的郑修钤毅然在家成立漆艺工作室,一边带徒学习,一边坚持创作。同时,他受聘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福建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从事漆艺教学工作,把漆艺传承给更多热爱漆艺的年轻人。他说:“只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这个行业,漆艺这门传统艺术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作为福州近现代漆画界的泰斗,郑修钤的作品不仅代表了福州漆艺转型期的高超水平,更展现了老一辈漆艺家踏实创作、热心传承的精神,值得称颂。
主要艺术荣誉
1977年,《青针刻弧形盒》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优秀作品奖。
1979年,《针刻西汉图案》获福建省第二届漆画展优秀作品奖(被福建省美术馆收藏)。
1986年,《渔舟唱晚》《闽江之滨》获福建省第三届漆画展优秀作品奖(被福建省美术馆收藏)。
1986年,《渔舟唱晚》获全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1986年,《渔舟唱晚》赴苏漆画展(被原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
1994年,《憩》获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优秀作品奖。
1995年,《春、夏、秋、冬》(漆画)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获如意奖特别奖。
1999年,《布达拉宫》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
2000年,《布达拉宫》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二等奖、省美术创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