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131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9-13 23:04:01 | 查看: 593|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精美的彝族漆器餐桌和餐具。

凉山新闻网讯(文/图 记者 李晓超)从古至今,漆器工艺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彝族文化中鲜亮绚烂的一枝奇葩。在一代又一代的工匠手中,古老而精湛的漆器技艺得以传承,黑红黄三色构成的文化特色也在现代生活中有了另一番繁荣局面。

机器吱吱转动着,细碎的木屑飞起,空气里有木头的香气,海乃伍甲手中的木块,从方变圆,掏去中心部分,一个木碗便成型了。有型还不够,海乃伍甲还要将碗内碗外打磨得光整平滑才算完成。

海乃伍甲和师傅蒋卫强在宁远桥附近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经营着一家漆器餐具厂,今年,两人的彝族漆器制作技艺入选西昌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古至今,漆器工艺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彝族文化中鲜亮绚烂的一枝奇葩。在一代又一代的工匠手中,古老而精湛的漆器技艺得以传承,黑红黄三色构成的文化特色也在现代生活中有了另一番繁荣局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蒋卫强(右)和海来伍甲(左)是师徒也是合作伙伴。

一笔一画勾勒出彝族文化之美

近二十年来,蒋卫强和海乃伍甲是师徒也是合作伙伴,凭着扎实的手上功夫赢得很多顾客的肯定。蒋卫强是做彝族漆器的老师傅中少见的汉族。做了三十多年的彝族漆器,热爱不减当初,制作漆器的每一道工序他都熟烂于心,制作任何餐具他都能信手拈来。从他手下走出去的徒弟,都已经有了自己一方天地,其中也包括海来伍甲。只是海来伍甲没有另立门户,选择留下来和师傅一起打拼。

1985年,蒋卫强曾是昭觉餐具厂的一名工匠,十年磨一剑,从一开始他就把制作漆器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对待,从学习到独掌一面,他走过了难忘的一段路。1995年,蒋卫强来到西昌开办了自己的彝族漆器厂。要撑起一个漆器厂,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他便找来了海乃伍甲做合伙人,此外还请了十余名工人,手把手教他们上漆、描绘、打磨等工作。

一块木料到了匠人手中,便开启了一场蜕变。从打毛坯到最后成为一件漆器成品,通常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耗时最少4天。海乃伍甲手中的木碗只是个开头,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上漆。

“上漆之前要细心检查,如果木碗有裂痕,就要补灰,这是比较难的一道工序,如果补得不够平滑,就会影响后面的所有工序。补灰也是为了不浪费每一块木料而添加一道工序,补好的木碗一样会经久耐用。”

上漆根据需求要上2至3遍,先上黑漆,阴干后打磨平滑再上第二遍、第三遍。蒋卫强说,过去都是自己制漆,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颜色的漆,光彩照人。但制漆的工序繁琐,为了方便,大多人都选择买漆。彝族漆器的颜色几乎只有黑、红、黄三色。“黑”象征黑土,庄重、高贵、威严;“红”象征火,给人以坚定、炽热,使人充满活力;“黄”象征阳光,万物生存之源,人类生活之本,给人以光明和幸福之感。

彝族漆器上的图案是文化内涵的体现,云彩、树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鸡冠、牛眼……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展现了彝人独特的艺术审美。

“彝族漆器上的这些图案,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而留下来的,不仅美观,而且还具有历史性,如今这些图案不仅用在漆器上,还在衣服饰品上也大量使用,受到大众的喜爱。”

心手相传传递千年手工技艺

蒋卫强和海来伍甲的合作很和谐,生意做得也还顺利,只是偶尔会遇到木料难寻的问题。漆器对木料的选择是很考究的,海来伍甲最喜欢的木料是杜鹃花木,也就是凉山人口中的索玛花木,但由于其生长周期长,如今已经很难买到好的杜鹃花木了。这种情况下,桦槁木也就成了制作漆器的好木料了。

“找到好的木料是制作漆器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时候要靠运气,而手上的技术,靠自己。我们会要求厂里的工人小心仔细,用好每一块木料。”

在凉山,相传彝族漆器起源于凉山州喜德县依洛乡的彝家村寨——阿普如哈,这里的彝族漆器有着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史,到了近代,主要由居住在这里的吉伍家族传承。

从远古简陋的最初形态到彝人发明和使用的脚踏式木胚制作简单机械,再到工作效率较高的制作木胚现代车床,从最初不上色的原木用品到髹了土漆的黑色用品再到用了土漆、银朱和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进行人工彩绘的精美彝族漆器,彝族漆器制作技术在不断发展并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作为传承人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赚钱的手艺了,更是传递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坚持选材和制作一丝不苟,所以彝族漆器有了更多市场,如今,很多其他民族的同胞也在使用彝族漆器呢。”海来伍甲说。

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漆器已经不再局限于餐具,旅游景点和街边的漆器店里,木质饰品成了很多年轻人喜欢购买的产品。手镯、吊坠、发簪等产品,有着和餐具一样的色彩,佩戴起来有浓浓的民族风,还有果盘、抽纸盒等日用品的创新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

“十来块钱一个的饰品,深受游客的喜爱,还有一些从彝族漆器延伸出来的文创产品,也很有特色,近年来,彝族漆器特有的花纹图案也成了很多凉山农特产的标志,让我们的彝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蒋卫强说。

蒋卫强已经记不得教出了多少徒弟,车工、画工、漆工加起来少说也有百余人,在西昌,有四家彝族漆器厂的老板是他的徒弟。而徒弟又带出了多少人,就无法计算了。彝族漆器制作技艺,就在这样无声无息的教授过程中发扬开来。

如今,很多年轻人不愿再从事漆器制作工作,蒋卫强和海来伍甲也曾想过,他们“退休”后,他们的厂还能不能继续下去。

“现代技术越来越发达,未来彝族漆器的制作一定还会发生很多变化,传承和发展,一直都是同步的,有像我们一样的传统手工艺人,就有创新的后来者,但不管制作工艺怎么改变,漆器都会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也许是一只马食子(汤匙),也许是一个饰品盒,相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会让这门手艺延续下去的。”蒋卫强说。

记者手记:学漆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在采访的过程中,蒋卫强和海来伍甲都提到了手艺接班人的问题,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担忧。海来伍甲的儿子儿媳目前还在厂里工作,未来会怎么样,谁都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从两位传承人的口中能听出,接班人的问题,和很多因素有关,首先是收入,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是因为外面的工资比凉山这边高。其次是工作环境,做彝族漆器,必须与木屑、土漆打交道,而很多年轻人不能接受。第三是工作的性质,做漆器,首先要静得下心来,无论是车工、漆工还是画工,都需要专注,特别是车工,一分心就会有受伤的危险,而画工,一笔一画间需要极大的耐心。蒋卫强说,很多人都坐不住。

蒋卫强和海来伍甲这一辈人,在最初学习这门手艺时,大多是生活所迫,然后在时间的沉淀里,读懂了这门手艺,慢慢爱上这门手艺。我相信,绝大部分技艺的传承里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有人坚持就有人放弃。

海来伍甲在得知自己成为了彝族漆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不相信。什么时候手艺人还能获得这样的肯定了,在他的认识里,手艺人等于没有文化的人。他不知道,一门手艺,本身就是一种地方文化。

当然,彝族漆器技艺的发展,也有很积极的一面,比如有部分大学毕业生或者是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在积极探索彝族漆器的更多可能性,色彩、材质、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在创新,把非遗和时尚结合在一起,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22:20 , Processed in 0.0595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