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 张成造剔犀 云纹漆盒□ 刘 东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是上世纪 50 年代, 一位徽州人捐献的。 后来被国家 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甲等文物, 即俗称的“国宝级” 文物。 在安徽博物院八件国宝级文物中,它又是唯一的传世文物, 足见其珍贵价值。 剔犀, 是雕漆工艺的一种。 雕漆, 顾名思义就是在 漆器上雕刻纹饰。 而这种雕刻并不是在胎体上雕刻的, 而是在漆层上进行雕刻。 可想而知, 所髹(涂) 的漆层必须有相当的厚度。 在雕漆作品中, 除了剔红、 剔黑、 剔黄等单色雕漆品种外, 还有由两种或三种颜色漆层相间的剔犀作品。 剔犀作品的制作方法是以“两色交替” 或“三色更迭”, 在胎体上有规律的累积至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回纹、 云纹、 卷草纹等纹饰图案, 在刀口断面上就显示出了不同的色层。 这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为相似, 因此得名“剔犀”。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直径 14.5 厘米, 通高 9.5 厘米, 盒盖和盒身周缘均雕云纹三组, 堆漆肥厚, 圆润, 光洁照人。 该漆盒漆色总体黝黑, 而刀口断面可见朱漆三层, 每层相间约 2 毫米, 朱、 黑两色漆层相间环绕, 整个刀口断面深达 1 厘米, 是一件绝佳的剔犀作品。 更值一提的是, 漆盒底部有针划“张成造” 三字款。 张成, 浙江嘉兴人,元代雕漆工艺名家。 故宫博物院也有几件“张成造” 剔红、 剔犀漆器,为皇家旧藏。 相比它们而言, 此漆盒的精美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