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漆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工艺品中繁多,技艺名称多样。明代《髹饰录》为现存唯一一部漆工艺专著,其中介绍的漆工艺大的类别就有质色、纹、罩明、描饰等十三大类,“剔犀”就是其中提及的子类别中具有代表性的漆工艺品种之一。
眼镜纹剔犀长方形盒 宋
长21.2cm,宽11.2cm,高1.8cm
剔犀,源于战国、两汉时期的锥刻和堆漆工艺。何谓“剔犀”?《髹饰录》坤集雕镂篇中写道“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等复,或三色更叠。其文皆疏刻剑环、绦(tao)绕、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
也就是说,剔犀一般是“两色交替”(多以红、黑漆层交叠)或“三色交叠”(朱、黄、黑)在胎骨上有规律的逐层积累起来,至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
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在刀口断面显示出不同的色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剔犀执镜盒
南宋(1127年~1279年)
1978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墓出土。
木胎。出土时内置双鱼纹执镜一面,镜盒造型随执镜形状。盒面,柄部及周缘雕八组云纹图案,堆漆肥厚致密,运刀
圆润,藏锋回旋。此器采用剔犀技法,表面髹黑漆,盒里为黄色漆,断面呈现朱、黄、黑三色更叠,是三色漆剔犀的实例。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 元
高3.3cm,
口径19.2cm。
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盘底黑漆浮躁,显然曾经重髹,正中署楷书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髹底漆时所加刻。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此盘漆色和刀工均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如出一辙,系张成作品无疑,原款应为后髹底漆时所覆盖。
张成以制剔红器最得名,负誉海内外,但剔犀器却稀见无多。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雕漆镶银里
如意纹碗 元
口径14cm, 底径7cm,高6.5cm。
漆碗为木胎夹纻,两面堆漆,外厚内薄。直口、弧腹、卧足内凹。边沿起阴刻线一条。外壁漆层为褐色与朱色交替重叠,共十一层,约0.3厘米厚,漆色呈褐色带红,雕刻成上下相交的云头如意纹图案,刀口断面磨得圆润光滑,碗内壁施几层薄薄的黑漆,漆碗内镶的银里,银里的口沿反转后嵌入漆碗口沿中,银里边与漆碗口粘合得相当紧密,融为一体。
雕漆镶银里如意纹碗属剔犀,漆质蕴亮,黑里带红,刀法圆润,图案简洁,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相映成辉。整个碗给人一种朴实端庄、精美沉稳的感觉,是元代雕漆中的经典之作。
剔犀云纹圆盒 明永乐
高4.2cm,口径8.9cm,底径4.7cm。
其风格为用刀粗犷豪放,纹饰简单,盖面及器壁雕如意云纹,漆非常肥厚,刻画极精湛,器表光滑莹润,光可鉴人,堪称当时佳作
高4cm,口径26cm剔犀如意纹盘 明
癸口,浅圈足,内外如意云纹
剔犀如意云纹方盒 清
高12.3cm,口径17cm
盒木胎,正方形,盖中部微隆起,器身下敛,接方圈足。器表用黑、黄二色漆分层反复髹成。盖面雕对称的如意云纹8个,中心雕柿蒂纹。器壁亦雕云纹。足内黑光漆,中心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直行六字款,款下又刻“如意云盒”双行四字。
此盒造型方正规矩,用漆精良,雕刻精细,纹饰对称工致,是乾隆朝官造
漆器之精品。
剔犀寿字云纹瓷胎尊 清初
高50cm,口径22.7cm, 足径16cm
尊瓷胎,形如觚而略有变形。尊表面及口内沿为紫黑色漆面,刀口内可见朱色漆层,属于“乌间朱线”一类。通体除中部雕有4个篆体“寿”字外,其它部位均雕如意云头纹,口内沿饰连续回纹。足内青白釉瓷胎尽露,中心有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双行楷书款。
此种造型为仿制成化青花瓷尊,康熙时多有制作。 此尊色泽典雅,雕刻精细工整,以瓷胎作漆器亦不多见。
心形纹剔犀圆盒 南北朝
心形剔犀圆盒 北宋
屈轮纹犀皮食笼·盘 南宋
犀皮盘 南宋
心形纹剔犀圆盒 宋
直径22.7cm,高11.8cm
眼镜纹剔犀盏托 宋
直径20.1cm,高8.7cm
由以上图片可以看出,剔犀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其独特的效果灿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剔红、剔黑更富于变化、比剔彩更庄重的装饰效果,可谓是漆器艺术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李经泽《剔犀漆器断代初探》
谢凯《剔犀——红与黑的绝世风华》
李婷花《雕填剔犀之美——》
汪瑾《中国古漆工艺——剔犀与犀皮之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