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
漆器的发展
福州三中文章摘要:福州脱胎
漆器的历史、特点及其相关的传说。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福州脱胎漆器艰难的发展。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沈绍安以及有关的故事。闻世留史的脱胎漆器作品。脱胎漆器的用途。脱胎漆器面临的困境。对脱胎漆器发展的建议。关键词福州脱胎漆器正文:一、福州脱胎漆器的历史、特点脱胎漆器是的福州三宝之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而又十分轻巧,色泽鲜艳,装饰性强,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仍可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因此广受欢迎。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耐用外,还具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其运用范围已扩大到工业品上。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传说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商人携带一只高一米的脱胎大花瓶乘船回国,不幸遇到大风浪,大船沉没,人遇救,花瓶却随船沉入海底。三年后,此人不惜重金委托打捞公司从当年的沉船中寻回这只大花瓶,却见她依然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于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美名传遍英伦,誉满全欧洲。另一个故事是抗战前,在美国芝加哥曾举办过一次万国博览会,福州的脱胎漆器与日本的漆器同列一个展厅,中日两国的漆器看上去都是质量上乘,难分伯仲,评委无法评判。
后来有人提议将两国的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三小时,结果日本的漆器化为泥浆,而福州的脱胎漆器却完好无损,理所当然地获得金奖。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在宴会厅门口摆着一对二米多高的古铜色大狮子。有一天,周总理陪同外宾进入宴会厅时,指着大狮子对外宾说,我可以用双手把它们举起来。话音未落,只见周总理摆开架势,轻而易举地把狮子托起。一旁的外宾看得目瞪口呆,正在疑惑之间,周总理笑着说:“非我力能举鼎,这不是铜铸的狮子,而是福州脱胎漆器仿紫铜大对狮。”一时间外宾热烈鼓掌,盛赞中国工艺的高超。福州脱胎漆器也因此声名雀起。二、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脱始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
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本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徐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过去制作脱胎漆器全凭手工,如今已使用机械进行印纹、喷漆等。脱始漆器是以漆的色泽来装饰的。
传统的装饰
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晕金漆画、嵌银上彩、锦纹、嵌螺甸、仿古铜等。后来发展了宝石闪光(即宝砂、绿宝砂)、仿彩窑变、匏纹、暗花、仿青铜器、雕填、浮堆等技法和多种漆艺技法综合运用的磨漆画品种;并将漆技艺同玉、石、牙、木雕结合起来,使漆器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三、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沈绍安说到脱胎漆器,就不能不提到沈绍安。至今福州工艺
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作为福州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沈绍安(1767年一1835年),字仲康。闽侯县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沈绍安出生在福州双抛桥河畔小花巷一户破落的官宦门第。他自幼聪明伶俐,爱动脑筋,喜习油漆工艺。青年时在双抛桥附近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开设一家油漆店。当时的油漆色调单一,只有朱、黑两色,且多为庙宇、府第、厅堂的雕梁画栋及匾额、挂联装饰。双抛桥靠近三坊七巷,是官僚、豪绅、富贵人家集中的地方。为了迎合官场的应酬、男婚女嫁的需要,沈绍安很想创作一些新奇的漆器应付市场。苍天不负有心人,当他30多岁时,有一次应召到县衙修复匾额,发现该匾的金字表面虽己褪色,但里层由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坚固如新,遂引发他复兴传统工艺的念头。这种贮加灰烷裱,又称"技法,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已有生产,但后来这种工艺长期失传。
沈绍安通过虚心走访求教老油漆工,苦心钻研,多次试验,终于想出了用粘土作成坯胎,阴干后,再层层核上夏布或丝绸,涂上生漆,并在底部打个小孔,待漆干后用水从小孔灌人,使胎泥遇水逐渐溶化流出,内胎已脱,外表的器形布层依然无损,再上灰地,打磨、漆研磨和施以各种装饰纹料,便成了轻巧牢固、古朴大方、独具艺术魅力的工艺品了,他取名为"脱胎漆器"。人们用"巧夺天工岂等闲,脱胎非易漆更难,闽中三宝名居首,驰誉环球沈绍"来赞扬沈绍安的脱胎漆器。脱胎漆器问世后,初时,只售出一些朱漆筷子、漆碗、漆盘、漆碟和神主之类的实用器具。随着销路看好,登门求购者日多,沈绍安又在漆器的使用上大胆创新,把产品分为实用和观赏两大类,属实用的有:瓶、盒、盘、茶箱、烟箱、首饰箱等;属艺术品的有:脱胎人物、围屏、挂框、挂盘、挂联、插屏等,两大类共有品种300多个。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外,还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在色泽上,沈绍安将传统的只有红与黑两种额色的漆料,再加以巧妙的调配,增加了黄、绿、蓝、褐诸颜色,有的还使用银箔,贴金等技法,使漆器光彩夺目,鲜艳美观,很受上流社会的欢迎。许多富裕人家,甚至远道客商,都不措高价,重金上门求货。
沈绍安不事招徕,大获其利,自此,他这家独一无二的漆器店名声大噪,虽置于偏僻小巷,却货真不怕无买主沈绍安一举成名后,为了独端这个"金饭碗",他为子孙后代立下了制作绝窍决不外传的家规,即:"。他自己后来也经常手执钓竿,身穿棕衣,自在逍遥地去湖边钓鱼,以自娱安度晚年。道光十五年(1835),这位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与世长辞,享年68清朝道光年问,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脱胎漆器外销量也日益增加。沈家第二代单传沈初朱,除改进产品,迎合欧美人土爱好外,没有什么大变化。可是到了第三代沈作霖却养了六个儿子,庶出的不传,嫡出的就难办了!只好叫他们兄弟遵守誓言,不设分号。除全面传授长子沈允中外,也传授次子沈允济,四子沈允华,一人一技,各有专长。起先三兄弟尚能通力合作,各就所长,把沈家漆艺更臻一步,可是到了第五代就闹翻了,这时沈作霖尚在世,眼睁睁地看着孙子们沈正镐、沈正恂、沈正恺、沈正愉、沈正僖相继添记开张,各立门户。他们兄弟为着竞争业务,各自罗置名工巧匠,分任泥塑、木坯、锯花、雕刻、漆画等专项工序。集众人之长,倒使沈绍安的漆器有了飞跃发展。清光绪年问,闽浙总督许应骈用重金购买了一批由沈正镐(创作的精美的漆器进贡朝廷。
慈僖太后见了大悦,立即赐予他们兄弟俩四品商勋、五品顶戴。当时,沈家的漆器步人了黄金时代。到了宣统二年(1910又得到了一等商勋、四品顶戴的荣誉。沈绍安的漆艺代代相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其五代孙沈正镐创作的脱胎漆器《莲花盒》、《茶叶箱》首次送法国巴黎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宣统三年(1911年),沈正恂创作的《荷叶瓶》、《大梅瓶》等在美国、意大利获得金牌最优奖和一等奖。沈绍安漆器于1914年参加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1924年参加英国伦敦博览会,以后又多次参加在芝加哥、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日本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频频获奖,使福州的脱胎漆器成为 国际市场上珍贵的商品,外国朋友形容它为 珍贵的黑宝石 四、脱胎漆器在艰难中前进福州脱胎漆器从沈绍安创制到抗日战争前夕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居全国漆器行业领先地 位。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乱频繁,经济萧条,大批艺人失业,福州各漆店纷纷倒闭,到 新中国成立初期只剩下沈绍安兰记、德记两家,呈现一片荒凉冷落的景象。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和政府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在原来兰记、德记的基础上成立了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福州 第二脱胎漆器厂,还创办了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推动漆器行业的发展。
福州脱胎漆器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大大超过过去,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著名漆器艺 术家李芝卿在髹饰艺术方面作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他总结前人漆器髹饰技法,制作百块 色纹奇巧、变化无穷的漆饰样板,大大丰富了产品的内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创 造的锡箔台花、闪光沉花、漂变斑皱等漆器技法,特别是赤宝沙、绿宝沙的装饰效果,给人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黄时中不无感慨地说:“李老 学的是日本漆工艺,这种漆工艺在解放前真没饭吃,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埋没在民间掌握一 定技术的人才,把他挖掘出来,集中起来,给他工作场所、住房和稳定的收入,这样李老在 解放前无法发挥的才华在解放后发挥了出来,像大家熟悉的赤宝沙、绿宝沙等技法都是李芝 卿解放后挖掘出来的。”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为李芝卿等老艺人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条件,而且培养了林 挺群、王维韫、陈端钿等一大批闻名省内外的漆器名艺人。他们把传统漆艺与现代装饰相结 合,研制出了许多富有各种风格的新品种。比如,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红旗牌高级轿车配 套生产赤宝沙仪表仪;为铁道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配套生产高级国际列车车厢漆器装饰配 件等一大批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兼备的产品。
福州历 美称,解放后漆器在全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1956年成立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一批 老艺人如漆器大师沈幼兰、沈忠英、李兰卿,漆画大师高秀泉等人以研究员身份加入漆器研 究工作。1957 年,14 岁的黄时中拜高秀泉为师,学习漆画。成为高秀泉的"关门"徒弟。 黄时中自幼喜欢作画,经常跟着美术老师写生,他记忆力非常好,见过的画能照原样临 摹。高秀泉传授他白描画、彩漆画等,花鸟、人物、山水无所不及。1964年,黄时中的朱 色描金山水画获轻工部优秀奖,才艺崭露头角。 1976 年黄时中被选送到中国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漆画,学习期间还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大 型壁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制作工程。毕业后,张汀院长让他留校,他却去办理户口手 续,返回福州,他说要对得起送他去学习的领导。由于他博采众长,在造型艺术创作风格上, 既有学院派那种细腻的特点,又有民间那种粗放简练的韵味,他把绘画、造型、漆工艺完美 地融为一体。他的作品变涂花瓶色彩艳而不俗,抽象的渐变处理,让人耳目一新;还有圆盘 上用写意手法画的小狗,憨厚可爱;方盒上装饰的兰花采用蛋壳镶嵌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 显得朴实、高雅。 黄时中创作的脱胎漆器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而且那触觉的感受更是美妙无比。
一件 光亮如镜的脱胎漆器,要经过泥塑、裱布、底涂、中涂、面涂、打磨、上漆、再打磨、修整、 再一次打磨、推光等十几道工序。有些作品表面还贴上金银薄片,或嵌上螺钿,或用针刻上 装饰纹样,或直接用颜料绘上花卉、人物、图案等,方可制作出古朴大方的工艺品。如果是 漆类木坯上裱夏布成型或以夏布直接成型(所谓夏布,是将"龙舌兰"放在水里浸泡,经梳理 后,留下纤维织成的布) ,待它稳定,须过两个夏、冬。所以一件漆器作品历时两年才能完 成。由于反复的打磨、上漆、素坯质地稳定。脱胎漆器的触觉极好,当你抚摸它的时候,那 柔嫩的感觉使你越摸越舍不得使劲,生怕它碎了;越摸越温润,令人爱不释手。 目前脱胎漆器行业有一类走大众化的路子,产品价廉物美;另一类追求艺术化、个性化 的漆艺,每件作品大都为孤品,供人欣赏、收藏。黄时中的朋友说:要收藏老黄的作品并不 难,买一瓶好酒,陪他喝两盅,值十万元的作品,他两万元都能出手。为什么?爽!因为有 人欣赏他。 除了漆器,花鸟市场是黄时中常去的地方,他偏爱兰花,爱它的朴实。他每次都认真挑 选兰花品种,仔细研究栽培,铲土、施肥、浇水,与它们朝夕相处。他觉得兰花通人性,花 开花谢,这也许是偶合,但他总是精心呵护着这些花神。 今年3 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成立,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