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
教学参考
一、教材分析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将优质的天然原材料进行精选提炼,对作品追求神与形完美结合,对造像采用传统和创新的写真手法,深入而广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特质,具有表达精神、凝聚信仰的功用。干漆夹苎技艺最独特的工艺美术精华是精选提炼天然原材料,将雕艺、漆艺、灰艺、夹艺、苎艺、金艺、砑艺、彩艺等在一件作品上发挥出各自的
艺术魅力,充分显示出 鲜明的地域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浙东这块古老文明的沃土上已繁衍了几千年,在悠悠岁月中,它以惊人的创造力、精湛的制作工艺自成体系,为华夏博大精神的文明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
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
漆器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本课设计着重体现的亮点:传承漆艺文化,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的学习;突显乡土特色,通过参观展览,让学生了解天台的干漆夹苎技艺,让学生欣赏由干漆夹苎技艺制作成的工艺品。
本课作欣赏课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天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干漆夹苎技艺的历史,懂得这门技艺与普通漆艺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从欣赏中提高对干漆夹苎技艺的判断能力、鉴别能力、审美能力。
(三)情感目标
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
三、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干漆夹苎制作
佛像的魅力
四、教学难点
如何欣赏干漆夹苎制作的佛像
五、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及干漆夹苎技艺图片、资料。
(学生)收集干漆夹苎技艺图片。
(一)提供图片,初步欣赏
1.出示图片:国清寺里的《千手观音像》、唐代、宋代、东魏的《菩萨》像 。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佛像是哪个年代制造的吗?
2.这些佛像为什么能保存这么久?
3.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小结:想听听专家是怎么解释的吗?
4.请欣赏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栏目:《干漆夹苎》
国宝档案 干漆夹苎佛像(上)
国宝档案 干漆夹苎佛像(下)
5.教师小结:
我们欣赏到的佛像都是天台独特的干漆夹苎技术制作而成的。干漆夹苎技艺最独特的工艺美术精华是精选提炼天然13种原材料,将雕艺、漆艺、彩艺等众多技艺在一件作品上发挥出各自的艺术魅力,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共48道工艺流程,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它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制作的佛像。
(二)个例分析,引导欣赏
1.课件出示《释迦牟尼佛像》及其它工艺制作的佛像,两者进行比较。
2.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天台山造佛艺术有独特技法,头部造型有雍容丰满、庄重慈祥的特点,身体造型具有线条柔和、舒美流畅的浪漫光彩,底座造型则体现天台山古朴雄浑、厚实、稳固的写实风格,特别是造像的“相”、“好”千百年来成为无数造像师的造像仪规。“三十二相”指足平安相、手指纤长、手长过膝、身材纵广,身金色相,脸颊饱满、睫毛长相、顶为鬓相,“八十种好”之中,更有佛、菩萨的八十种特征,如鼻高无孔,眉如初月,耳轮重绳,脉浑不欢,唇加红色,手足圆满,面满如月等等。
(三)举一反三,欣赏作品
根据讨论归纳的欣赏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欣赏:《十八罗汉》等。
(四)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1.出示众多工具让学生猜猜这些是什么工具?木工工具——能叫出它的名字吗?雕像工具——能叫出它的名字吗?描金工工具——能叫出它的名字吗?行底工具——能叫出它的名字吗?贴金工具——能叫出它的名字吗?
2.教师分别介绍这些工具的作用。
(五)研究程序,表达感受
1.出示制作过程,教师介绍:主要工序有选料、提炼等48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包含十道小工序,大小工序达一百六十道之多。
2.知道了这么多工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1.请各位学生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你今天的感受好吗?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七)评作品,课外拓展
1.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作业。
2.课外学习干漆夹苎工艺的讲解技巧,看谁的解说又生动又有专业水平呢?
3.干漆夹苎工艺是天台民间工匠早已应用的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18号文件公布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宝物遗产,请大家课后上网、参观等作进一步的了解。
六、相关资料
(一)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概述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将优质的天然原材料进行精选提炼,对作品追求神与形完美结合,对造像采用传统和创新的写真手法,深入而广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特质,具有表达精神、凝聚信仰的功用。干漆夹苎技艺最独特的工艺美术精华是精选提炼天然原材料,将雕艺、漆艺、灰艺、夹艺、苎艺、金艺、砑艺、彩艺等在一件作品上发挥出各自的艺术魅力,充分显示出 鲜明的地域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浙东这块古老文明的沃土上已繁衍了几千年,在悠悠岁月中,它以惊人的创造力、精湛的制作工艺自成体系,为华夏博大精神的文明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二)历史渊源
早在七千多年之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浙东先民已经能制作木雕和漆器。此后经数千年的传承、衍变和发展,在东晋时期,天台山金漆——木雕干漆夹苎技艺问世,这是戴逵复制利用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改造创新后用于造像制作的艺术形式,堪称绝品。隋、唐、宋、元时期,干漆夹苎技艺之精湛已扬名天下,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巴基斯坦、尼泊尔、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均将干漆夹苎技艺制作的以宗教文化艺术造像为主题的作品视为国宝珍藏。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传到天台的周边地区。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就将此法传到日本,当时由他制作的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宋代(公元984年),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现仍供奉于清凉寺。相传,明代天台人张文郁(工部左侍郎)奉命督造北京故宫建造时,曾将天台的一批干漆夹苎工艺的工匠请去,为宫殿的藻进、柱、梁等进行外表装饰。
由于"干漆夹苎"技艺一直只限于民间工匠的师承相传,技艺的传授靠的是师徒的口传身教,没有形成文字,全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才能掌握。历史上未能形成较大的制作规模。解放以前,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民间的干漆夹苎工匠纷纷改行,使得这门工艺处于几乎失传的状况。解放初,只有极少的民间工匠还熟谙此法。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得以传承此法的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散落在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香樟、原始生漆、苎麻等13种天然原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选雕塑、夹苎、上漆等一系列有序的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特别是贴金、砑金、漆金程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体现了天台山佛教城造像艺术的高超技能,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用该法制作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有了创新和发展,为东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及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成为了当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典范。
上世纪80年代,高级工艺美术师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散落在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用于该工艺的13种原材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他们用该法制作的作品,为东南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1999年制作的"千手观音像"为故宫博物馆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新重视这门技艺,但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遭到了严重冲击,品临失传。改革开放后,干漆夹苎技艺再次受到重视,自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之后,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18号文件公布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宝物遗产。传承一千八百多年的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终于迎来了春天。
(三)艺术特色及价值
1.工艺特点
干漆夹苎是为各种制品外表装饰和保护的一种独特的技术。它有完整的技艺流程,其制作由48道工序组成,从型模、上灰、夹苎、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贴金,均采用苎麻、生漆、古瓦粉、火山灰、桐油、朱砂、五彩石等天然材料。
它是用天台本地的原始生漆、苎麻、五彩石粉、桐油等13种原材料,在麻布、漆料层层包粘、反复打磨后再涂以朱砂等辅料,贴上金箔和砑光,经过工艺处理后完成作品。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的讲究,经多种技艺处理后,成品综合体现出雕塑、彩绘、金装的艺术魅力。
干漆夹苎的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保护及民间器材的制作,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最能体现干漆夹苎成就的是用该工艺制成的木雕佛像,既保持木雕的纹路细腻、线条流畅,又使佛像造型更具有神韵。其代表作除鉴真坐像外,还有供奉于日本清淳寺的由宋代张延皎、延裘兄弟所作的释迦牟尼像,现存天台山万年寺的由谢秀旺1984年所作的观音像及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汤春甫于1991年所作的释迦牟尼像。
漆夹苎工艺的主要特征如下: 原料特征:它的主要原料全是天台县本地的特产:生漆(天台街头镇一带)、苎麻(天台南平乡一带);五彩石粉(天台苍山宝华林场的石矿)。 质量特征:“干漆夹苎”工艺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考究,质量上乘。它世代相传,是民间工匠长期积累出的一种独特的装饰技艺。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因此技术要求相当高,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制作的成品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 工艺特征:该工艺全部采用天然材料,制作程序全是手工操作。它使用的天然原材料有13种,以野生苎麻、原始生漆、古瓦粉、火山灰、防火石、朱砂、五彩石等原料,用传统加工方法加以提炼,经过原始烘干、打磨、夹苎、灰漆、水磨、贴金和砑金、罩金等48道工序。 艺术特征:它应用于民间的寿棺制作、祠堂庙宇柱梁等外表装饰、寺院的佛像制作。最能体现它成就的是用"干漆夹苎"工艺制作的佛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态典雅。
2.干漆夹苎工艺的价值
①历史价值: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的装饰工艺,它见证了历史。它具有保存时间长,不变形不开裂的特点。唐代中期,鉴真的弟子思托在日本用"干漆夹苎"工艺制作的鉴真坐像,宋代(公元984年),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该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供奉于清凉寺,至今仍是我们了解当时佛教和造像工艺的最有力的物证。
②文化价值:它为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和传播作用。从历史上看,这一技艺用于最多的是佛像制作,它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佛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天台山佛教的兴盛,寺院的兴起,更为这一传统技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甚至许多僧人和居士直接参与了这一工艺的传承。
③艺术价值:用它的制作的成品,色彩鲜艳,光泽润亮。制作的佛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态典雅。
④工艺价值:在它身上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选材的精良,用料的讲究,制作程序的严谨,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⑤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干漆夹苎"工艺是民间工匠们谋生的手段。它的原料取自于天台山的树木植物和岩石,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用它制作的佛像等不仅受到本国寺院的青睐,还出口到49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出口创汇。
⑥对外交流价值:早在唐朝用该法制作的佛像就传到了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天台山佛教城用该法制作的作品为东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为我国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造像艺术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遗存作品,有天台县国清寺隋代的观音像,唐代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宋代药师佛像,元代大雄宝殿十八罗汉像。干漆夹苎艺术炉火纯青,佛像造型优美,线条柔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技艺精湛,巧夺天工,这是最有说服力的物证。
天台山造像艺术有独特技法,头部造型有雍容丰满、庄重慈祥的特色,身材造型具有线条柔和、舒美流畅的浪漫色彩,底座造型则体现了天台山古朴雄浑、厚实稳固的写实风格。如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指足平安相、手指纤长、手长过膝、身材纵广、身金色相、脸颊饱满、睫毛长相、顶为鬓相等。其中“身金色相”规定了佛要金装,其他的特征都规定佛、菩萨与一般常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庄严慈祥。在“八十种好”之中,更有佛、菩萨的八十种特征,如鼻高无孔、眉如初月、耳轮垂锤、脉浑不现、唇加红色、手足圆满、面满如月等。
天台山佛教造像的“相”、“好”千百年来成为无数造像师的造像仪规,也成为东方艺术家们创作实践的一项永恒的主题,因为佛教“以像设教”成为佛教在语言文字之外的最为重要和有力的传播手段,正因为佛教造像具有表达精神、凝聚爱心的佛、菩萨造像,自然紧随着佛教文化信仰的普遍深入而得以广泛展现。
(五)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使用的器具
1.木工工具:大锯、小锯、斧头、锛、刨子、凿、目钻、墨斗、木锉、夹具
2.雕塑工具:硬木制的两头可用的拷柱、平凿、木雕刀凿
3.夹苎工具:大、中、小各号漆刷和刮刀、油灰刀、水砂、牛脚骨翘、直尺、斜口刀、平刀、铜丝绷、调漆勺、丝(过滤用)、夏布(挤漆用)等。
4.剪金工具:剪刀以及米罐、扁口的夹金镊等采用毛竹和牛角制作的工具。
5.行底工具:扁形刷子、圆形刷子
6.贴金工具:干透的老楠竹制成的金夹子、.牛尾的毛制成的金扫子
(六)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工序
干漆夹苎技艺主要采用的天然材料有优质木材、原始生漆、桐油、野生麻、苎麻布、古瓦粉、铁灰粉、防火石粉、五彩石粉、火山粉、朱砂、铁红等十三种。干漆夹苎技艺工序繁多,主要工序有选料、提炼、验选、烘干、雕塑、保香、修造、检验、夹苎、漆苎、披灰、上漆、灰漆、砂光、漆干、打磨、保养、干漆、披瓦粉、披石粉、披铁红、披防火粉、披火山炭、刮灰、披朱砂、上干漆、水磨、检验、上干漆、上金漆、贴金、砑金、补金、验金、罩金、彩绘、干漆、保养、检验等四十八道工序。每道工序红又包含若干道小工序,大小工序达一百六十道之多。在十三种原材料中提取可供使用的材料,必须采用手工加工提炼,才能达到质量要求。
1.罩漆:表面处理、填腻子、生漆一斤、桐油六两、麦粉糊一斤混合搭配。
2.金贴和髹金:朱红漆(配朱)、上朱红漆(上朱)、行底金、剪金箔、 贴金、扫金、拔朱、上泥银、上彩、罩漆、开脸描花。
(七)传承意义
目前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主要传人为汤春甫及其艺徒郑丙瑞、金红初等,他们所制作品为49个国家和地区所收藏,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内工艺美术金奖。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不仅有重要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且在修复古建筑、古文物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能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
干漆夹苎工艺是天台民间工匠早已应用的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它能综合的体现出雕刻、彩绘等领域的艺术家在一件作品上发挥出共同的艺术魅力。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技艺,它见证了历史,为天台山的佛教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原料选取、加工提炼、到工艺制作,程序复杂,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它身上凝聚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包含了丰富的科技内涵,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现代修复古建筑、古文物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干漆夹苎技艺再次受到重视,自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之后,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18号文件公布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宝物遗产。传承一千八百多年的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终于迎来了春天。
七、相关链接
(一)天台县金漆造像技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天台山干漆夹苎法技艺和金漆造像技艺起源于东晋南北朝,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法,是天台山古代工匠创造的一种用于雕塑制品和古建筑装饰的干漆夹苎技艺。这项技艺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授,师承相传,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几乎是一项濒危失传的手工技艺。
在中国这个悠久而绚烂的手工技艺的大家庭中,“干漆夹苎”似乎格外的孤傲与冷峻。它虽然出自那些粗糙的工匠之手,可工序之繁琐,配料之讲究,都堪称手工技艺之最。汤春甫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发掘、整理、改进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并掌握了十分独特的“干漆夹苎——金漆造像”造型和制作技艺,对濒危的干漆夹苎技艺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干漆夹苎,从字面上看,漆、苎是材料;而干、夹则是手工技艺。其实,“干漆夹苎”技艺远远不只是两种材料,两道工序。汤春甫选用优质香樟木、天然生漆、野生苎麻布、桐油、火山炭、旧青瓦粉、防火石粉、五彩石粉等十三种天然原材料,并对其进行提炼加工。经过三百一十九次的试验,总结出一百六十八道工序,四十八道工艺流程,使干漆夹苎制作的作品能防水、防火、防蛀、永不开裂、抗风化等优点,可保存千年以上。肆拾载潜心挖掘和研究,凝聚着汤春甫多少辛勤与智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工艺美术大师对佛教文化艺术的执著追求。2002年汤春甫发起举办首届中国工艺美术与国际佛教文化艺术研讨会,他发表论文“论佛教艺术与中国工艺美术的关系”、“天台山佛教艺术概况”并在社科院宗教刊物上发表。
(二)临海市罗氏犀皮漆器(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浙江“第一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的“民间造型艺术”一栏,就有“罗氏漆皮漆,临海市”一项。就中介绍如下:罗氏犀皮漆器是我国古代数百种髹饰漆艺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是传统的髹饰漆艺在临海的遗存。从元、明至清道光年间,临海犀皮
髹漆工艺盛极一时。罗氏犀皮漆艺以红、黑、黄数色互换融入表面髹饰,以磨显填漆、髹漆装饰的一种传统漆艺。犀皮漆器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需耗时六到八个月,分制胎,灰坯,制漆,设色,起纹,填漆,黍包漆,研磨,推光,揩清等十道工序。罗氏犀皮漆器现有三大类,三十多个品种,魔盒类有首饰装饰盒;文房类有印鉴盒,笔洗,茶叶罐,漆盘,笔筒;碗具类有漆碗,漆盆等。
教学设计及课件等
资源链接:
提取码:dxgk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