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849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9-20 16:04:43 | 查看: 570| 回复: 0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楚式漆器髹[xiū]饰技艺是一种民间漆器髹饰传统技艺。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极高水平。许多文物考古专家都以为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事实上,2000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不断传承;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漆器陆续出土,到现在已超过五千余件,人们惊讶地发现,出土文物中二千多年以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在不少楚墓的发掘中都会看到漆器的身影,历经千年,仍然保持富丽光彩。这些漆器的颜色能够经久不衰,与其所使用的漆有着紧密联系,楚式漆器技艺的魅力可见一斑。漆器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荆州与楚式漆器技艺渊源深厚。 荆州从古至今都是江汉平原的经济和文化重镇,南临浩浩长江,北有悠悠汉水,西靠三峡崇岭,东接百里洞庭。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优质树木生长,春秋战国时代盛产金丝楠木,多植漆树,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荆州城内仍种植有大片漆树。长江中游的荆江段曾多有沙金,“荆州府枝江·江陵·赤湖城皆商人淘采之地”(《荆州府志·物产》)。丰富的物产,为楚式漆器的成就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条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荆州市群艺馆的专家经过考证发现,秦汉以后镇墓兽之类的漆器已经罕见,但鼓架类的挑鼓架、背鼓架、艺术品类的座挂屏、摆件和“金漆盆盘”等著名实用工艺品,则一直兴盛至清末和民国年间。元末生产的“金漆盆盘”和明代生产的“朱漆盒”曾闻名全国,晚清生产的成套髹漆木雕“十殿阎君”、“八仙过海”、“大闹天宫”还曾远销到南洋群岛、美国、..和印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宣统元年,沙市金漆盆盘还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27年第23卷第7号《东方杂志》在《沙市》一文中还记载了“沙市多漆工……,大宗盆桶等木器加以油漆,平匀光洁,咸称佳品,故漆器为沙市特产一大宗也。”在日军侵占沙市以后,由于经济萧条,“金漆盆盘”生产逐渐消失。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荆州地区出土了大量精美漆器,为适应市场需要,在荆沙地区又开始出现了以仿制楚漆器为主的制作漆器的小作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武穴竹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武穴竹编”是武穴市传统名产,有着100余年的发展史,它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牢固而不显粗笨,精巧而不失单簿,富有装饰而不失繁琐”,以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享誉海内外,被赞誉为“神州竹器之秀”。2010年7月,武穴竹编亮相上海世博会,倍受中外游客喜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陂泥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陂泥塑,湖北武汉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武汉市黄陂区是中国的泥塑之乡,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代表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陂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是“黄陂泥塑”的发源地,依托“泥塑之乡”美誉而闻名遐迩。木兰云雾山有黄陂泥塑博物馆。黄陂农民泥塑运动是1970年代除了《收租院》之外,在中国最有影响的雕塑事件。它最辉煌的时候是1977年曾经和重庆工人雕塑一起,进入到中国美术馆展出,还在全国各地进行过巡回展览。明清时期,湖北黄陂、孝感一带就流行民间泥塑,匠人们制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观赏品售卖,就是黄陂农民泥塑得以产生的传统基础。黄陂人傅中望、项金国、陈育村等人现在都成了当代中国著名的雕塑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门糖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门糖塑是湖北省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糖塑,追根溯源,唐宋古籍早有过“糖供”的记载,糖塑是用于民间祭祀的供品。又传说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面临敌军的毒蜂阵扎粘满糖的稻草人,诱开毒蜂,从而获胜。糖人由此而产生。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传承、发展,才使天门糖塑一枝独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门糖塑兴于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也有1400年的历史。2007年4月,“天门糖塑”进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公示项目名单。说到塑糖人,不能不提到天门糖塑。天门糖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在全国独具风格、自成一体。问小朋友麦兜、叮当猫、喜羊羊是谁?他们马上会给你讲上好多动画片里面的故事。如果问起糖塑是什么?恐怕的孩子们就很少有人会知道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再能看到肩挑挑子,挑子上有带架的长方柜、小炭炉、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而走街串巷以吹糖人、画糖人为生的艺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门所处的地域是古时的云梦泽,多是湖泊。在旧社会的天门湖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雨瓢泼,田亩成河,鱼行鸟窝,鸟无着落。每当洪水泛滥时,人们只得四处逃荒,做糖塑就成了谋生的手段;天门糖塑就这样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天门糖塑艺人众多,他们曾建立过“糖人工会”,制定“行规”、“行法”,这在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见的。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天门糖塑成为整个区域的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共同享用的生活文化。
江陵马山一号墓发掘出的战国中期绣品,进一步证实了汉绣的历史承载量。绣线颜色以红、黄、绿、兰等亮色为主,绣品以密集的满绣填充块面,或虚出绣纹轮廓内的局部块面,绣出的珍禽异兽、奇花佳卉富于立体感和虚实感,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典雅而富丽,对汉绣艺人“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观念的形成无疑产生了深刻影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州、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类:作为生活用品的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新中国建立以后,汉绣才重放光华。80年代,汉绣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古典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披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十多个品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汉绣主要流行于湖北的荆州、荆门,武汉、洪湖、仙桃,潜江一带。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了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受到好评。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8年6月7日,汉绣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2003年,汉绣传人任本荣先生在汉成立了汉绣工作室,大力发扬汉绣技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4:20 , Processed in 0.05482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