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华漆艺精品展”于11月13日在北京石景山区承恩寺内的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开幕。此次展出的200余件
漆器作品中,涵盖了全国
漆器行业的代表性作品,如扬州的螺钿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平遥的推光漆器等,还有金漆镶嵌近些年仿复制的宫廷漆艺重器,件件选料考究、天然妙成。
福州脱胎漆器
(福建)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其因“轻若浮云”闻名,制作方法先用泥土或
石膏制成内胎,然后经过若干道工序后做成
成品。
福州脱胎漆器“色彩瑰丽,
光亮如镜”。
历史溯源
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自沈绍安首创脱胎漆器起,其技艺代代族传家承,故又有福州"沈氏脱胎漆器"之称。
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
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工艺特点
福州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
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
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高超的髹漆技艺所决定的。
制作方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
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脱胎工艺分为阴脱法与阳脱法两种。阴脱法几乎可以做出所有脱胎漆器的形态,而阳脱法只能够做一些简单的瓶罐类造型。
阴脱法
用石膏等材料包裹所要制作的成品或范本,待石膏干燥后拆开,得到两半嵌有成品外形的石膏模套,在模具内粘贴刷有漆泥的麻布,等漆麻布干燥,取下麻布,便得到一个轻质且坚固的胎壳。
制模
阳脱法
在石膏模具外刷一层调制好的漆泥,再将刷满漆泥的麻布贴在石膏胎表面,反复在其上刷上瓦灰和成的漆泥完全干透的麻布胎体竟然变成坚硬的外壳。用硬物敲打麻布外壳,将石膏胎体震碎脱落即可。
帖抹布
刷瓦灰
脱胎
衍生漆画
福州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没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过艺人们的努力,它还衍生出一个新的画种--漆画。漆画是画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画面不能直接接触木板,必须在画面和木板之间用生漆做一个严密的隔离层,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这个画板由工厂生产制作,然后画家用熟漆在上面画画,干了以后画面上就有一种光泽,很漂亮。至于漆画的作画手段很多,整个脱胎漆器的工艺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画上。
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