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837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9-21 02:01:46 | 查看: 580|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正镐《梅瓶》

2006年5月,福州脱胎漆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福州脱胎漆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福州脱胎漆器型美色雅工艺精,多得世人赞誉,有“珍贵的黑宝石”、“人间国宝”等美誉。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工艺美术三宝”。

01

福州脱胎漆器历史溯源

闽都髹漆,古来有之。宋以降,福州漆业愈发繁盛,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种——“福犀”。但直至明末清初,雕漆技法一直是福州漆艺主流。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李渔评道:“后游三山,见所制器皿无非雕漆,工则细巧绝伦,色则陆离可爱……八闽之为雕漆,数百年于兹矣。”此番评论既说明这一期福州髹漆工艺精湛的同时,又反映了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宋 剔犀如意云纹三层八角形盒

至清乾嘉年间,福州漆器业出现了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就是沈绍安。沈绍安(1767-1835),字仲康,福建省侯官县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绍安肖像

相传,沈绍安在修补寺庙(一说官府)的过程中,发现匾额木胎虽已腐朽,而漆灰裱褙麻布的表层却光亮如新。受此启发,创制了脱胎漆器。沈绍安本人被尊称为福州“脱胎漆器”的始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乾隆 朱漆菊瓣形盘及盘中御题诗 上海博物馆藏

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菊瓣脱胎朱漆盖碗使其名声大振。菊瓣脱胎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0.8厘米,壁薄如纸,厚不及1毫米。乾隆皇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哀露掇其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乾隆 菊瓣脱胎朱漆盖碗 故宫博物院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乾隆 菊瓣脱胎朱漆盖碗(局部)

沈绍安家族对中国漆艺的另一突出贡献是“薄料髹涂”。具体做法类似与日本的“吕漆”:在上好的半透明清漆中加入适量金银粉,使涂料在髹刷干固后,具有梦幻般的迷彩效果。

02

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

早期福州脱胎漆器以内销为主,受旧时传统习俗的影响,主要制作仙佛人物像和日常实用品。虽然脱胎仙佛像售价不菲,但正好迎合了“摆塔” 活动中富人“摆阔”的心理,极受达官贵人的追捧,为沈家打开了早期市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绍安款 脱胎漆器老寿星

此外,福州地区嫁女、走亲戚、“送年”等方面的习俗都需要用到漆制日用品,如妆奁、 提篮、果盒等。

沈氏后人在沈绍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数十种髹饰技法,使福州脱胎漆器成为颇具特色的工艺品种。光绪二十四年 (1898),沈绍安嫡系第四代沈允中的长子沈正镐首次向著名的“新世纪巴黎国际博览会”送作品参展,即获金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正镐 彩漆鳌鱼桃盘

此后,福州漆器陆续参展日本、越南、德国、意大利等世界各地举办的博览会,以及南京南洋劝业会、全国国货展览会等展览,屡获褒奖,一时声名大噪,远销海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正镐 绸胎弥勒佛造像

光绪三十一年(1905),沈家漆器进贡清朝宫廷,深得好评,沈正镐被清政府授予四等商勋,五品顶戴。其祖沈绍安也名列闽侯县志。宣统二年(1910),沈正镐参加了在南京三牌楼举办的“南洋劝业会”,获清政府农工商部颁发的头等商勋,赏加四品顶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正镐 脱胎提篮观音

民国年间,福州地区重要髹饰技艺的推进多与“沈绍安兰记”相关。“兰记”由沈绍安五世孙沈幼兰经营, 他是技工出身,极具商业眼光,十分重视产品开发与技工队伍建设,高薪挖掘各个店号的技术骨干。李芝卿、 高秀泉、林延群等著名髹漆艺人先后为其效力。“兰记”一直保持最先进的工艺水准和设计水平,从而在动荡的民国年间屹立不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绍安兰记款漆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绍安兰记金锦云龙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绍安兰记金锦云龙盘(局部)

民国后期,福州漆业受到战乱等影响,日渐衰微,至新中国成立,仅剩沈绍安兰记、德记等少数店号营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晚清民国 金漆张果老立像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一些私营企业全部整合为国营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与第二脱胎漆器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脱胎关公塑像福州市工艺美术馆藏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脱胎关公塑像(局部)

1956年,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聘请李芝卿、高秀泉等技艺高超的匠人担任研究员。是年 10 月,政府创办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开设漆艺专科,为生产一线输送专业人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福州脱胎漆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期,这也是福州漆艺有史以来技术革新最为活跃的时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布袋弥勒佛福州市工艺美术馆藏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布袋弥勒佛(局部)

李芝卿将中日漆艺相结合,创制出一整套髹漆技法,被后人总结为:“锡花锡嵌、 闪光沉花、铁锈铜斑、彩漆漂变、龟裂蛇纹、漆屑钿砂、犀皮起皱。”这些技法多以磨显作为基本手段,与沈氏薄料技法截然不同,对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脱胎漆器的漆面髹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脱胎古铜文殊菩萨福州市工艺美术馆藏品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漆器产业未能抓住发展契机,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从业人员不断分散,工艺创新停滞不前。然而,相对于传统漆业的衰退,福州漆画的发展势头却较为迅猛,许多传统脱胎漆器髹饰技法被用于漆画创作,以另一种形式再次焕发活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鱼百态》 百幅漆画样板(部分)郑益坤

03

福州脱胎漆器工艺

1.制作方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

脱胎:工匠先用石膏或直接用成品作为范本,用泥条盘绕在器物轮廓线上,并刷上肥皂水一类的隔离液。将石膏浇筑在器物上。在没有石膏的古代,古人只能用干得很慢的黄泥做模。脱胎工艺分为阴脱法与阳脱法两种,阴脱法几乎可以做出所有脱胎漆器的形态,而阳脱法只能够做一些简单的瓶罐类造型。

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2. 髹饰技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3.制作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8:44 , Processed in 0.0435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