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二脱胎 漆器厂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 漆器重点企业,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传承延续了沈绍安兰记漆器店的风格和品质,见证了福州漆器行业的兴衰沉浮。
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漆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扶持整个福州漆器行业发展,当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首先是组建 公私合营企业。1951年,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在政府帮助下,接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大单订货,但苦于生产技术力量薄弱,便主动向政府申请实行公私合营。1952年1月,公私合营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公司 宣告成立,当时政府投入10多万元,沈家以资产和现金3.2万元入股,沈幼兰担任公司副经理,职工30多人。此后,仓山窑花井、西湖、井弄等漆器生产合作小组 并入公私合营脱胎漆器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脱胎漆器公司转为公私合营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厂。1958年10月,福州第三、第四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并入公私合营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厂,成立地方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注册“地球牌”商标。1958年11月,福州漆器原坯厂并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后,资产总额74万元,职工536人。1962年,福州脱胎漆器实验厂和台江车木生产合作社相继并入。至此,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的组建宣告完成,职工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1164人。
上个世纪50、60年代,“地球牌”脱胎漆器,选料考究,制作精良,装饰新颖,品种繁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产品畅销世界各地。1961年2月,朱德、徐特立、谢觉哉等视察福州,朱德委员长在参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后题词:“日新月异,精益求精”。1962年11月,郭沫若参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题诗:“漆从西蜀来,胎自福州脱。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或细等毫芒,或巨逾丘壑。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勿以地为牢,精进不可辍。日新又日新,时空两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