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人员在南海大沥青峰岭,发掘了7座汉墓、57座明清时期墓葬,特别惊喜的是在
汉代墓中发现了保存较完好的汉代木器和
漆器陪葬品,这一发现在
佛山尚属首次,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欢认为,这批木器陪葬品为本地区汉代时期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此事激起了不少佛山人乃至广东人对
岭南漆器文化的求知。围绕“何为漆器”“历史长河中,漆器在工艺美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佛山漆器历史发展怎样”等问题,记者专访了《广东
髹漆简史》作者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梁志钦,为我们解读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清代彩绘朱漆真武大帝木雕坐像。/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供图
记者:漆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岭南人是如何利用漆做漆器?
梁志钦:漆是落叶乔木漆树韧皮层中分泌出的一种汁液。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叶化石已距今大约1800万年。漆树是古老的树种,《史记》、《山海经》均有对漆树的记载。
人们通过切割漆树的韧皮层采集漆液,称为“割漆”,刚割出来的漆液呈乳白色,被暴露在空气后,随着时间推移,颜色会逐渐加深,这种未经任何加工的漆液一般称之为“生漆”,生漆可以直接使用,经过制作之后是精制漆。
漆液用途有多种,既有作黏合剂,也有做防腐效果的漆涂,漆液也有药用价值。目前在杭州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跨湖桥独木舟和漆弓,通过科技检测的结论是,先民们早已利用生漆作为涂料和黏合剂,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使用
大漆的证据之一。
目前在肇庆
出土的战国青铜罍,或是岭南人的智慧结晶。
广东肇庆出土的战国“朱漆填色”错银青铜罍。/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记者:汉代之前,广府地区的漆器发展是怎样的?
梁志钦:五六年前,也许大部分人对广东漆器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便达到辉煌的潮州金漆木雕、金漆画,或者是在二十世纪辉煌一时的阳江漆器。
经过我们对文献的梳理,欣喜地发现,岭南地区早在战国时期便有髹漆记录,并有相关器物藏在广东省博物馆。例如出土于肇庆的一座战国晚期的土坑木椁墓的“‘朱漆填色’错银鸟纹青铜罍”。尽管当时的漆,并非是直接成为装饰材料,而更多是起到黏合金银粉的作用,但与另一个现藏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髹漆三足铜盘,可以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岭南先民已经开始用髹漆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出土于秦墓,烙印有“蕃禺”二字的漆奁,更是岭南实现郡县制度较早的物证。
出土于秦墓的“蕃禺”漆奁。/广州博物馆供图
因此,可以理解,汉代以前的岭南用漆器,几乎跟中原地区是同步的,也说明当时的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可能常有交流往来。
记者:漆器在汉代日用生活中,运用是否广泛?
梁志钦:无论在中原地区还是岭南地区,漆器在汉代都迎来了发展的高峰。通过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漆器文物,无论是形制还是数量,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器物,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那是一个漆器使用的辉煌年代。其中,南越王墓出土的那件“鎏金铜框架漆木屏风”让我们了解到当时成熟的漆器生产工业,著名考古学家傅举有在《汉代漆工艺》里就形容“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另外,在南越王墓出土的漆器中,还有罕见的“黄金扣器”,今天现存的汉代扣器,以铜扣为最多,银扣次之,金扣极少,傅举有先生曾也惊叹“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两汉黄金扣器是少有的考古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南越王时期,岭南也有在铜器上施漆画的发现,学者夏增民的研究发现“铜器上施漆画,独南越所有而中原尚无。”
从目前出土的汉代漆器来看,的确种类繁多,例如屏风、箱、盒、盆、耳杯、琴、瑟、博局、案、奁……几乎涵盖生活中的所有用具,漆胎主要是木胎、铜胎等。
西汉南越王墓漆木大屏风复原件。
记者:佛山漆器工艺在汉代是否出名?
梁志钦:我们在编撰《广东髹漆简史》期间,也想尽办法搜集更全面的材料,我们目前未发现更多有关佛山地区在汉时期的漆器历史记录。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佛山地区的漆器发展情况?
梁志钦:从《佛山忠义乡志》可知,佛山漆器从元代开始生产,但产值不大。值得关注的是,佛山祖庙藏有岭南地区现存极少的明代“干漆夹纻像”。到了清代,佛山应用于建筑装饰和祭祀的金漆木雕则特别兴盛,清光绪年间,佛山还出现了髹漆行会,有漆盒行和髹漆行。漆盒行有数家店坊,行会分东、西两家,东家为“同志堂”,西家叫“彩联堂”。
如果有志于梳理佛山地区独立的漆器发展史,我想,不是没有可能的。只是目前已知的资料奇缺,随着更多文献或文物出土的披露,我相信一定能梳理出佛山独特的一条漆器发展脉络。
明代承龙街杨胜合造漆朴神像。/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供图
记者:此次南海大沥出土了较为完好的汉代的木器和漆器,这是此次发掘工作中的收获之一。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梁志钦:此前确实也只注意到了在广州或者广西部分地区出土的汉代漆器,这次在佛山市南海区发掘出相关漆器,那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也拓宽了我们认知汉代岭南漆器使用的范围,丰富了岭南出土漆器的历史。
记者:当代,岭南漆器艺术发展情况怎样?佛山漆器发展情况如何?
梁志钦:从传承角度,目前统计可知广东省内漆艺技艺相关的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共有11人,主要集中在阳江和潮汕地区。从高校情况来看,在广东,几乎每十五所高校里,就有一所开设了漆艺课程。目前与漆艺相关的门类可分为漆画、漆立体(包括漆器和观念为主的当代艺术),而其中漆画的教学传统,多数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全国唯一完成公派留学越南研究生学历的蔡克振所“带”回来的现代漆画技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进,目前的广东漆画教学已经完全进入新阶段,参与漆画创作的人数业已呈几何级增长。
而漆立体方面,则融入了多种材料以及结合新观念的推进,已经呈现多元化特征。去年,全国第一个漆艺文化村——“中国漆艺文化村/漆艺实践创业基地”在佛山三水白坭镇举行签约仪式,正式拉开广东漆艺术产业化的序幕。据了解,“中国漆艺文化村”将是国内最早涵盖漆艺产业、漆艺人才培育、艺术家驻地工作室三大板块的漆艺文化村。
佛山美协副主席李致宏漆器作品。 /梁志钦供图
目前佛山的漆艺工作室已经汇聚了张温帙艺术工作室、李致宏艺术工作室以及上七漆器美学空间等。如此看来,佛山漆器发展前景可期。
学者介绍
梁志钦,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987口述史工程”特约采录人、华南师范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市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广州梅社书画院理论部主任、广东省艺术品行业协会传播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青年美协文艺美学艺委会委员。
文/佛山日报记者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