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了“漆”这种物质材料。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
漆器——朱漆木碗。早期漆器多是墨朱两色,《韩非子·十过》中载:“舜作食具,流漆墨其上;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书其内。”发展到战国至汉代,漆器已经成为重要的日用品,汉代漆器更是
实用和美观结合的
工艺品典范。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漆器不断发展,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衍生创新出各具特色的漆器工艺品种,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技艺种类包括雕漆、金漆镶嵌、平磨螺钿、脱胎漆器、菠萝漆等等,不胜枚举。当下北京漆器主要有雕漆和金漆镶嵌两大品种。
雕漆,发源于唐代,据黄成《髹饰录》记载: “唐制(剔红)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元代,雕漆工艺自江南传入北京,名匠张成、杨茂的传世雕漆作品代表了这一时代的最高水平。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皇家从全国各地征召无数能工巧匠,为皇室制作各类工艺品。“御用监”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集全国各地技艺高超的雕漆艺人,元代雕漆名匠张成之子张德刚被召进京,掌管果园厂漆器的生产。这促使北京雕漆工艺博采众长,技艺日趋精湛。清代,雕漆技艺的发展达到巅峰,尤其是在乾隆朝,得益于帝王对雕漆器物的偏爱,雕漆料不厌精,工不厌细,炫巧争奇,雕漆制品的数量也非常巨大。民国之后,雕漆工艺有所衰落,原为宫廷服务的雕漆艺人纷纷流落民间,雕漆工艺艰难求生。北京雕漆工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南北之大成,以
雕刻见长。具体工艺是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至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根据所用漆色的不同,可分为剔红、剔黑、剔彩等。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雕漆行业得到复兴,并作为出口换汇的重要商品,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成就了雕漆行业的黄金时期,出口订单不计其数。但很快雕漆的黄金时期就随海外市场的受挫而终结,基于各方面的综合原因,雕漆工艺品在国内市场也未能取得好的反响。
原料之困
大漆,亦称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纯天然液体涂料。所谓“百里千刀一两漆”,反映的是古时大漆获取不易。大漆采割自漆树,需用特制的刀划开树皮,再采集一滴一滴落下的漆树汁液。其开采主要以人工为主,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大漆还被供应到工业、军事、航空等领域,这也导致民用的生漆资源供应减少,价格持续走高。
对手艺人来说,生漆过敏也是需要克服的严峻问题。生漆中含有漆酚和多种挥发物,直接接触或呼吸都很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肿胀、奇痒难耐,漆艺行业内俗称这种情况为被漆“咬”了。大部分新入行的漆艺学徒,都要经历一段强烈过敏的痛苦时期,对此并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扛过去,强行脱敏。这使得许多年轻人对漆艺望而却步,多数漆器工艺都面临着传承困境。
工艺之困
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设备和创新技术应用于雕漆工艺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缩短了工时,降低了成本,但北京雕漆的工艺特点仍然决定了其难以量产。雕漆制作中有光漆这一环节,需要在胎体上髹饰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形成一定厚度,再进行花纹的雕刻。一般而言,1毫米厚度的漆层需要刷17遍。而每一遍刷上的漆,都只能在特定环境的阴房内自然阴干,不能烘干或晒干。这样的工艺流程无疑是繁复且冗长的,因此雕漆制品的生产周期很长,大约在6到8个月左右,更为精致的雕漆艺术品则需要更长的工时。
雕漆的工艺技法、材料选择、生产方式等都决定了其奢侈品的属性。虽然近几十年来一直在呼唤“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但仅就雕漆工艺而言,这一点似乎并不完全适用。雕漆工艺所制作的器物,其装饰价值远大于实用性。而且,“艺术品实用化”必然需要很大程度的简化工序、缩减成本,此时雕漆的工艺价值、审美特质反而成为了其工业化、市场化道路上的阻碍,这对雕漆艺术的长久发展是一种伤害。
市场之困
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上的便利,雕漆制品的原料出现了廉价的替代品,如腰果漆、合成漆、化学漆,但这些替代产品往往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此外,雕漆工艺的多数工序都出现了可替代手工操作的机械设备,市场上甚至出现了“铸漆”这种与雕漆极为相似的工业化产品,是一种使用硅胶模具灌注化工合成树脂成型的产品,其并不具备传统手工艺的核心属性,只是虚有其表。铸漆产品很高程度地模仿了雕漆工艺品的外形,但所需原料及人工成本都非常之低廉,这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雕漆市场格局。需要明确的是,铸漆产品具有可复制的属性,同一批次的产品几乎没有差别,因此它既不能视为雕漆,也不能视为雕漆衍生品。
面对这种市场现状,雕漆行业更应该维护好高端市场。当雕漆制品从奢侈品转型为普通大众所需的实用产品,雕漆艺术应有的严谨细腻的纹样,繁复精湛的雕刻技艺,以及雍容华贵的视觉效果,都将大打折扣,这势必会损失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内蕴。在历史上,雕漆也一直是权贵阶层的专属,尤其是皇家,可以不计工本投入,追求完美的效果。进入近现代后,同样被纳入特种工艺之列。因此,雕漆或应保持并延续这种价值属性,明确市场定位,找准目标消费群,培养特定的客户群体。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雕漆工艺要完全放弃大众市场,针对不同受众,可以设计、开发一些小件雕漆工艺品,或是雕漆工艺衍生品,将雕漆与其他工艺或艺术形式相结合,这样的作品既具有丰富的表现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面积使用雕漆所需的高成本。
创新之困
雕漆工艺材料昂贵、费时耗工,但在如今的时代语境下,雕漆单纯的留下了工艺和材质之美,与现代主流审美的脱轨,使得能够欣赏雕漆艺术的人少之又少,因此雕漆工艺的现代性探索是长久以来的重要课题,这也是许多传统工艺
美术品种所需要研究的课题。在当代工艺美术创造中,如果不顾及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便会让艺术失去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特有的价值和内涵,但如果过分依赖传统,则会失去应有的个性化、时代性特点。雕漆艺术也应该在传统与创新之中寻找平衡,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艺技术文献《考工记》中载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工艺造物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性意义,放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天时”指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先民们认为天地有灵,四季周而复始非常有规律,在造物活动中莫不尊重自然,顺应天时进行取材。“地气”则反映要遵从自然地理位置、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将器物放到使用环境中去设计创造,做到因地制宜。因此,工艺美术品应该是获取观念、解读社会、认识历史的重要物质载体。基于此,工艺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纵观北京雕漆发展现状,有其个性化的问题,也有传统工艺美术都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现代科技的冲击、缺乏社会认可、后备人才短缺等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但好在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开展,以及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不断推进落实,北京雕漆的生存环境逐渐好转。增强人民对工艺美术的认同感,是大力发展工艺美术的基石。对此,应加强社会普及教育,活用互联网,多角度立体式传播工艺美术文化价值,使包括雕漆在内的工艺美术成为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工艺美术事业。另一方面,曾经工艺美术行业被归口于轻工业,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应该认识到雕漆产业不仅是简单的工业生产,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雕漆产业需要转型到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上来,以传统手工技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