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115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8-24 00:01:52 | 查看: 875| 回复: 0
AutumnEquino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经历代工匠不断努力,技艺逐步成熟。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在日本用此法制作了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法。该技艺采用天然原材料,集雕塑、漆艺、夹苎彩艺等手工艺于同一作品,特色鲜明。

2006年5月20日,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5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历史渊源:

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戴逵(336-396)父子就在天台山一带将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工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传到天台的周边地区。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就将此法传到日本,当时由他制作的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宋代(公元984年),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仍供奉于清凉寺。相传,明代天台人张文郁(工部左侍郎)奉命督造北京故宫建造时,曾将天台的一批干漆夹苎工艺的工匠请去,为宫殿的藻井、柱、梁等进行外表装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社会影响:

1、历史价值: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的装饰工艺,它见证了历史。它具有保存时间长,不变形不开裂的特点。唐代中期,鉴真的弟子思托在日本用“干漆夹苎”工艺制作的鉴真坐像,宋代(公元984年),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该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供奉于清凉寺,仍是了解当时佛教和造像工艺的最有力的物证。

2、文化价值: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为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和传播作用。从历史上看,这一技艺用于最多的是佛像制作,它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佛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天台山佛教的兴盛,寺院的兴起,更为这一传统技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甚至许多僧人和居士直接参与了这一工艺的传承。

3、艺术价值:用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制作的成品,色彩鲜艳,光泽润亮。制作的佛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态典雅。

4、工艺价值:在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身上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选材的精良,用料的讲究,制作程序的严谨,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5、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干漆夹苎”工艺是民间工匠们谋生的手段。它的原料取自于天台山的树木植物和岩石,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用它制作的佛像等不仅受到中国寺院的青睐,还出口到49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出口创汇。

6、对外交流价值:早在唐朝用该法制作的佛像就传到了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天台山佛教城用该法制作的作品为东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为中国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责任主编:王雅诗    出品:潘冬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22:17 , Processed in 0.0546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