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115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11 12:04:06 | 查看: 557| 回复: 0
驰名中外的潍县嵌银漆器,起源于康熙年间铜货业。一些工匠为了美化产品,试着在铜器上镶嵌金银丝花纹,为后来嵌银业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末,铜匠艺人田姣睿兄弟尝试在红木小件上镶嵌银丝涂漆的工艺获得成功,于光绪16年,田氏兄弟在潍县开设“扣雅斋”嵌银店,经营嵌银工艺品。民国初年,田岐睿年事已高,但一直未曾收徒,唯恐后继无人,便与至交——清末举人刘金第商议,开设嵌银店“桐荫山馆”,经营红木嵌银漆器,经过筹备,该店于1917年开张营业,由其弟刘金符任总掌柜,刘金第负责对外交往,筹谋资金,寻觅地址。邀请了名画家郭兰村、刘嘉颖、贺念初、刘秩东等绘样稿,并请南通清末状元张季直(张謇)题写“桐荫山馆”巨幅匾额,拓裱装框后挂于店堂正中(遗憾的是此真迹毁于潍县解放战役中)。开业时聘田姣睿兄弟和胡姓师傅胡依忠(刘金评岳父)作技术指导,以及堂弟刘金评,刘金祥,堂侄刘延祯共同参加,广招学徒,这一举动为发展潍县嵌银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仅数年的时间,红木嵌银漆器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技艺日增,图案秀丽,漆色润洁,产品随产随销,并在济南开设分店,北京、天津、上海则设有代销点。1928年,更是为孙中山先生墓葬时嵌制了总理遗嘱大屏,置放在中山陵大厅内。刘金符去世后,由其弟刘金评任掌柜,刘金祥为漆工,堂侄刘延祯为账房先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生意日趋萧条,馆址由东门大街木牌坊西路北,迁到曹家巷南首对面经营,仅有三间门面,伙友也减至10余人。账务由刘金评兄刘金祥担任。1945年刘金祥病逝由刘金评长子刘延绅管理账务。至1948年春潍县战役开始,“桐阴山馆”被迫停业,同年,4月底潍县解放,刘氏家族已无力经营,遂“桐荫山馆”宣告歇业。建国后,1954年刘金祥与解放前18个老技工组织起了嵌银合作组,1958年转为潍坊嵌银厂。

潍邑大中丞经营“桐荫山馆”先后30余年,时间虽不长,但对潍坊嵌银业的发展、继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嵌银技术高端人才,付出了艰辛劳动,功不可没。经历了潍县嵌银业初创和发展的全过程,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间,至今近百年来(删)刘氏家族就有18人参加了这一行业。其中刘金评、刘金祥、胡师傅(刘金评岳父)、刘延伦(刘金评三子)、李金华(刘延伦夫人)5人都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干了一辈子,而且都成为了本行业的翘楚,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刘金评不仅善于经营,而且镶嵌技艺高超,手工锻打,金银手工拔丝细如发粗,吹火灯焊接银件是他的绝活,被评为“老艺人”,曾两次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修复嵌银家具,1953年被潍坊市评为嵌银合作社19老艺人之一。刘延伦14岁就于嵌银合作社工作,担任潍坊嵌银厂技术质量革新科负责人,对新产品设计,技术质量把关有丰富经验,退休后仍被聘为技术指导。2008年被省评为工艺美术大师。其夫人李金华属能工巧匠,嵌雕装裱样样都行。她雕刻的红木龙椅送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使用。嵌出的图样生动逼真,退休后仍活不离手,余热生辉,其女儿刘莹接班学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9年刘莹与丈夫王秉伟在其父母的指导下,百年老字号“桐阴山馆”在潍坊复业,这不仅仅代表着刘氏家族企业的复兴,更是对潍坊嵌银业的见证与传承,刘氏家族值得庆幸!祝愿大中丞刘氏家族为今后潍坊嵌银业的继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图文均源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原作者。潍坊人文微信公众平台,现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文章,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8:25 , Processed in 0.0699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