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王岳峰与成都
漆艺的不解之缘
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世界文明史上,唯有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绵延不断,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之所以成为可能,除了各种其他因素之外,中华民族自觉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些民族服饰、手工技艺、诗词歌赋等,是每一位华人的骄傲。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地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快要失传的技艺在他们手中发展壮大。读者报特开辟专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读者介绍那些默默无闻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到成都
漆器工艺厂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能为之全身心投入一生的工作。”王岳峰自豪说道。
▲“厂长”王岳峰
成都漆艺,世界最早的漆艺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蜀绣、瓷胎竹编、银花丝、蜀锦被誉为成都市非遗“五朵金花”。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时期,成都的
漆器工艺就已达到很高水平,而四川自古就盛产的生漆,是制作漆器的重要原料。
成都漆器工艺厂秉承3000多年的漆器制作技艺,至今仍然完整保留了古老的传统技艺方式:“三雕一刻”,即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并承担起了漆艺的传承和保护责任。
▲精美漆器
童年与成都漆器相遇
王岳峰与成都漆艺之间的缘分,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安排。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了700余件漆器。这些漆器虽沉睡了2000多年,但依然坚固如新、亮丽光泽。这些漆器胎质以木胎为主,少量竹胎,有些是在陶器表层涂漆,颜色以黑红为主,品类繁多,大小兼备,纹饰秀美。漆器底部,不少写有“成市草”等字样。“成市”指四川成都,而“草”与“造”相通。这足以证明2000多年前,成都漆器工艺就很发达,远销湖南等地。
因家人在湖南省博物馆工作,王岳峰童年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和小伙伴们在博物馆里玩耍,围着那些轰动国内外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看热闹。
这批来自成都的绝美震撼的漆器出土物,也让刚搬迁到新址成都市青羊区蜀华街72号的成都漆器工艺厂备受重视,红极一时,漆器远销海内外,来厂里的货车络绎不绝,政府也在这里接待重要来宾,采购漆器赠送贵宾伴手礼……
然而,90年代末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成都漆器工艺厂也难逃停产的命运。2000年初,在政府的支持和一批老漆艺人的努力下,成都漆器工艺厂才得以复工,艰难维持着运转。
“不惑之年”与漆器厂结缘
直到2012年,恰逢漆器厂改制,小时候常在湖南省博物馆看漆器的王岳峰成为了成都老漆器厂的新一代掌门人。
接管漆器厂之前,王岳峰先后在服务业、制造业、咨询行业待过,对他来说,成为一家传统手工艺厂的负责人又是一次跨行,好在从小喜欢历史,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积累和历练,知道商业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于是,他在事业上升期的不惑之年又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让效益几乎为零的老漆器厂重拾过往的辉煌。
上任后,王岳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留住了两位1975年就进厂的大师李杨平和尹利萍,并在2014年,与同事们去漆器业兴盛的日本考察,取长补短来振兴中国漆艺。跑了一圈下来,王岳峰发现在日本,漆器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而在国内,漆器大多是以收藏品、艺术品、装饰品为主。回到成都后,王岳峰和大师们开始调整厂里的设计方向,大家逐渐认识到,最好的传承便是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同年,成都某知名公益组织在漆器厂做了一场活动,参与活动的年轻人走进漆器厂的那一刻,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些只能在画册里里看到的绝美漆器和繁复的制作工序摆在眼前时,让新一代青年震撼不已,纷纷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并表示想亲自体验,掀起了漆器厂高曝光的序幕,带来的高人气也有了良好的商业转化。彼时,宝马中国在成都选文化传承地举办活动时,也选中了漆器厂,从此漆器厂与国内外商业品牌的跨界合作一发不可收拾。
▲漆艺之星
传承与传播,需要传播先行
有了社交媒体的高频曝光,漆器厂一年主办或承办的推广活动至少上百场,隐藏在宽窄巷子商圈深处的漆器厂在成都年轻人的圈子里俨然成了人气王,大家都想到漆器厂一探究竟,“厂长”王岳峰也成为了各大相关活动或论坛争相邀请的分享嘉宾。在他的用心经营下,漆器厂重拾辉煌,终于实现了久违的盈利。
王岳峰说起漆器厂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大众知晓度远远不够,他认为传承与传播,需要传播先行,让更多人知道,才能更好传承。这些年,他为老漆厂制定的战略思路是:用创新活动带来的人气和关注、引流转化的效益来反哺漆器厂,保障漆器工艺的传承。
“让我们携手给过去一个未来。”这句话常常出现在王岳峰的主题分享会PPT的结束页上,将古老的漆艺与现代人的审美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漆器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他一直在实践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