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阳江漆器行业复苏与产品定位问题,农业经济学论文随着当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切进入,传统工艺,十分是以实用品为主要产品形式的工艺类别,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有的行业甚至已经处于存亡攸关的境地。本文着眼于这类行业的重生与 传承策略,以广东阳江 漆器为例,重点讨论行业复苏与产品定位问题。 一、阳江漆器的现在状况与问题 阳江漆器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品品质优良、器形轻巧、风格独特,是岭南漆器的重要代表,在我们国家近当代漆器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经济终结,生活方式改变,愈加便利的生活用品的大量出现,使得以实用器为主的阳江漆器行业开场衰落。二十世纪末阳江国营漆器厂倒闭,绝大部分职工脱离漆器行业,仅有少部分人继续从事漆画创作,行业基本 中断。2006 年,我们国家开场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工程,阳江市组织进行阳江漆艺的资料普查和名录申报工作,加强了宣传力度,同年, 阳江漆艺 被列为广东省民间手工 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09-59〕②,2018 年, 阳江 髹漆技艺 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编号Ⅷ -127〕。申遗成功,提高了阳江漆器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恢复。
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产销两滞,漆艺下滑,后继乏人。 1.行业萧条,后继乏人 当前阳江漆器行业主要集中在阳江市区,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仅四十余人③,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是兼做他业,并非纯以漆艺为生。除了陈其积、范俊、傅以周、曾爱琼等四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是常年生产,其他工作室基本上是凭兴趣自由创作,各自为业,没有行业协会或主管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没有行业发展目的与规划,完全是在低迷环境中的个体行为,没有构成行业发展的合力。 销售也是问题。阳江漆器行业至今仍无一个有效的交易平台,更无销售网站等当代销售途径。整个阳江市仅有一家专营阳江漆器的商店,位于阳江市江城区金鸡市场二楼,地理位置偏远,又无广告信息引导,几经周折才能找到。营业面积缺乏二十平方米,销售的商品基本上是非名家制作的漆画、漆瓶、漆盘等,没有造型作品。商品档次较低,生意萧条。产品的产与销,是决定行业发展的两大关键,产、销两旺,行业才能蓬勃发展。如今阳江漆器的产、销都处于低迷状态,整体影响力非常弱。作者在实地调研时发现,即便是阳江本地人,对阳江漆器也是知之甚少。阳江漆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后,阳江市江城区在市群众艺术馆二楼设立了 阳江漆艺博物馆 ,占地四百平方米,分为漆器艺术制作展示区、漆器艺术作品展示区、磨漆画作品展示区和办公研究区等。
因经费欠缺,以及相关的普查、研究工作的缺乏,除了作品展示区外,其他三个区至今仍未开场运作,原设计的漆艺培训、对外沟通等均未开展。而且,博物馆展品薄弱,陈列的漆器只要一百多件,多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作品,做工一般,历史价值不大。且近半数是借展的私人藏品。 后继乏人是另一个严重问题。二十世纪末国营漆器厂的倒闭直接造成了漆艺传承的中断,当前全面把握阳江髹漆技艺的只要四位非遗传承人,他们都是原国营漆器厂的技术骨干,年轻的已年过六旬,年纪大的已八十多岁,几乎没有接班人。行业的萧条,使得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即便入行,也少有能长期坚持潜心学习的。傅以周、陈奇积、曾爱琼等三位传承人都曾自发地组织过漆艺的教授工作。傅以周曾经收过一些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年轻人为徒,希望能将传统漆艺悉心教授给他们。但遗憾的是,这些年轻人的入行大多是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权宜之计,并非出于对漆艺真正的热爱和兴趣。因而,有的找到适宜的工作后就离开了,有的则急功近利,把握一些皮毛,就忙着画一些粗劣的漆画挣钱。坚持学下来的只是少数。这对傅以周大师也是很大的打击,如今基本不再收徒。陈奇积大师采用传习班的方式,面向社会招募生源,只要感兴趣,都可入学。
陈奇积大师亲身授课,无偿教授漆艺。但学员的流动性更大,素质参差不齐,效果很不明显。曾爱琼采用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将其工作室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对漆画专业学生进行为期 1-2 个月的培训。固然学生基础较好,但时间太短,对于传统漆艺而言,并不能学到精华真髓。因而,尽管三位传承人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付出,但并没有到达期望的传承效果,阳江漆器后继无人的现在状况并未改善。 技艺对于传统手工艺,可谓决定行业生存的核心因素。假如技艺的教授仅仅依靠非遗传承人对漆艺的热爱而自发的传承作为,其气力是薄弱的,很难将技艺有效地传承下去。 2.漆艺水平严重下滑 当前阳江漆器除了四位传承人和一些新锐漆画家的作品,整体艺术水平是比拟差的。十分是对漆性的把握和用漆技艺水平,与国营漆器厂时期相比严重下滑。其直接原因是二十世纪末国营漆器厂倒闭导致的漆艺传承的中断,阳江漆的大量使用以及产品形式单一也是另外两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