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记忆
大器
大漆
之
福州脱胎
漆器
Part.1
印象
漆器——从岁月中走来
//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脱胎漆器发展源于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漆器产业未能抓住发展契机,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从业人员不断分散,工艺创新停滞不前。然而,相对于传统漆业的衰退,福州漆画的发展势头却较为迅猛,许多传统脱胎漆器髹饰
技法被用于漆画创作,以另一种形式再次焕发活力。
2006年5月,福州脱胎漆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福州脱胎漆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福州脱胎漆器型美色雅工艺精,多得世人赞誉,有“珍贵的黑宝石”“人间国宝”等美誉。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工艺美术三宝”。
Part.2
寻脉足迹——工艺独具匠心
//
福州脱胎漆器的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
髹漆技艺所决定的。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
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制作方法
脱胎: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
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髹饰技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
髹饰技法: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Part.3
未来之路——传承与发展
//
传承价值
福州脱胎漆器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福州民间工艺的瑰宝。发掘、抢救、保护福州脱胎漆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精美的脱胎漆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美的载体,它的技艺就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传承措施
党和政府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在原来沈绍安兰记、德记的基础上成立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第二脱胎漆器厂,还创办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推动漆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福州脱胎漆器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大大超过过去,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脱胎漆器,使之发扬光大,福州市整理出版了福州脱胎漆器技法丛书,建立漆艺家档案,整理出优秀作者的独特技艺手法并存档保存,把富有特色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创办福州脱胎漆器专刊,建立电脑资料库,设立漆艺网站,提高扩大漆艺影响力:并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嫁接,把优秀的专家、作者请进院校,走进课堂,以讲座、授课等不同的形式,普及漆艺技艺,培养漆艺人才,建立脱胎漆器的培训基地、实践场所,开展短期的培训班、创作提高班,发现新人,培养新一代脱胎漆器的作者群体。同时,开展国内外的漆艺交流展示,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工艺匠心,漆器生辉
匠心体现在漆器的一笔一划中。一件精美的漆器制作品有时要历经两年才能够完成,彩绘是漆器中最早出现的门类,用漆或油彩绘制纹饰或图画来装饰漆器。而不同的时代漆器上的图画和纹饰都有不同,形式和内容取决于一个时代社会和人们的文化背景,以及习俗和审美心理,是生动形象的历史再现。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中,又该如何用漆器表达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风貌与民族审美呢?所谓“传统文化托底色,创新探索绘传奇”,我们应该葆有对传承的敏锐感知与无限热忱。
不仅仅是传统工艺,还有文化观念、民间习俗、文化建筑……文化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绵延不断。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流淌至今,汇聚了不同时代里的涓涓细流。传国粹,承匠心,借往昔传统文化之力,传递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真诚,邀你我共谱一曲文化篇章。
本期编辑|李香蕾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