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推光
漆器相传起源于商周,从出土文物推证,平遥推光
漆器早在汉代就有作品,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规模已初具雏形,唐代时已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比较高的工艺水平,基本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据说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时还在平遥挑选了20名艺人到那里建造宫殿、传授
技艺。明清两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平遥成为山西乃至全国主要的漆器产地,平遥漆器誉满华夏,产品出口英国、法国、俄罗斯及东南亚地区。
平遥漆器的传统工艺是用
大漆制作。大漆是指天然漆,又称生漆、国漆,具有独特的耐酸碱等性能,被称为"涂料之王"。考古发现,我国的漆器制作始于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各样的技法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和各自的工艺特色。
清末,平遥有推光漆器店铺14家,老艺人王春是这一行业中技艺盖众的行家里手。此外,还有能漆善画、开创了全面擦色勾金、分色套版,使色彩更加丰富的阎道康;有设计、制作都高人一筹的赵学林;有推磨技术虽然欠佳,但勾金技艺精妙独到的马永富。阎道康、赵学林、马永富三人被称为平遥漆器行业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民国年间,推光漆艺人乔泉玉,在工艺上减少擦色,增加漆色,吸取了南方玻璃画的特点和唐宋工笔重彩之精华,发展了推光漆器的绘画技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乔派"风格。
经过几千年的变革,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中国漆器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风格,技艺也在不断变化,日臻成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平遥就有了化学漆,如永明清漆、调和漆。60年代又有了改良金漆等。这些漆一般都作为民用或是建筑部门使用,漆器上并不使用。70年代市场上又有了双组份聚氨脂漆。80年代又有了腰果漆,也称合成大漆。腰果漆在我国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20世纪60年代周
总理访问一个地处热带的国家,宴席上有一道菜引起周总理的注意,就问是什么菜。这个国家的元首告诉周总理说是腰果仁。因为这种果实形如腰肾,所以叫腰果。腰果树是一种热带植物,果仁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果皮能制漆。那时中国还没有这种植物,这个国家的元首就赠送了一些种子给周总理。周总理回国后把这些种子交给了海南的有关部门。从此腰果这种植物就在中国的海南开花结果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的扬汇开始生产腰果漆,之后福建的漳州也开始生产。腰果漆的色泽近似于大漆,但性质不一样,它是属醇酸类的,不能和大漆混合使用。它是带深黄色的透明漆,也可配制各种色漆。平遥推光漆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腰果漆,因为它的价格比大漆低廉,属自然干燥漆,使用方便。双组份聚氨脂漆能和大漆混合使用,把它和大漆配起来可成为带红色的透明漆,能罩金也能抛光。现在市场上的化学漆很多,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但它们绝对不能用来制作餐具和茶具等器皿,也代替不了天然大漆。漆器还是以天然大漆髹饰的为好。
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而且每次都必须等到刮上去的灰完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精雕细琢,用料也颇有讲究,使用的是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的漆树刮掉树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
平遥推光漆艺有精湛的成套技艺,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用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
(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罩漆;
(3)木胎披麻挂灰,生漆灰须褙布,猪血灰须披麻,黄土胶则需褙纸;
(4)以人发、牛尾制作漆栓(髹饰工具);
(5)在特设的阴房内阴干漆器;
(6)描金彩绘,包括平金开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壳
镶嵌等传统技法;
(7)用砂纸、木炭、头发、砖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镜;
(8)采用镶嵌、镂刻、罩金、刻灰等技艺进行装饰。
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木胎车间使用松木做出各种家具的木胎后,灰胎车间就用白麻缠裹木胎,抹上一层用猪血调成的砖灰泥,这叫做"披麻挂灰"。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如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