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837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17 11:06:47 | 查看: 789| 回复: 0
战国到两汉漆器纹饰纹样的变化由以人物走兽为主的纹样演变为以几何图形为主的纹样,由此可知云纹样是随着我国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在漆器中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云纹样在漆器中的表达方法比较特别,它往往与其他的纹样共同出现,过一定的方式与之结合,早在战国时期其作为精细的底纹样,而发展到两汉时期云纹样可以独立成为主体纹样装饰漆器之上,从而奠定了云纹样在漆器中的地位及历史价值。1从战国至两汉漆器纹饰主要类型的变化1.1战国漆器纹饰主体纹样以写实纹样为主战国时期漆器纹样的图案主要是继承了商周铜器风格,而加以发展的。春秋战国漆器和青铜器的纹饰主要类型基本相包括:动物纹、植物纹、自然景象纹、几何纹、社会生活纹五大类。而当时在漆器纹饰上出现的云纹样主要是与其他纹饰组合出现,如:云雷纹、三角云纹、卷云纹、流云纹、勾连云纹等。1.2秦汉时期漆器纹饰以几何纹样为主秦代的纹饰主要以凤纹、鸟纹、云气纹、卷云纹等为主,发展到汉代纹饰纹样,题材繁多,纹样不以描写为主,而注重程式化,抽象化的装饰效果,富有节奏,动感强烈。云纹样从战国至两汉在漆器纹饰中的演变2.1漆器云纹样的由来一种认为云纹是古代先民宗教或礼仪仪式的需要和观念的表达,主要目的在于借助超自然力量实现某种愿望;另一种认为云纹是史前旋纹的演化。

2.2云纹样在战国漆器纹饰中的表现形式2.2.1云纹样在边缘作为底纹样、不独立存在、应用形式多样化战国漆器上的纹饰主要是以写实纹样为主,周边出现一些几何纹样。几何纹样中的云雷纹也就是回纹,它作为周边纹样及底纹样经常出现,在装饰纹样中成功地烘托着主题纹样。另外还有卷云纹、三角云纹也被常用,如彩绘木雕鸭形漆豆,造型精美,写实和抽象几何的结合,表现的丰富而和谐,说明了古代漆工们有很好的艺术感知力。湖北荆门市包山三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出行图》的漆奁,由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云纹的寓意和云纹样易于变化的特征,所以在战国时期云纹及与云纹的组合纹样成为了当时重要的辅助纹样。2.2.2战国漆器纹饰中云纹样呈现这种方式的原因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社会制度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社会需要发生了改变。随着变法运动的深入,出现了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也让工艺美术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思想意识领域中,诸子百家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神秘境界,用理性主义解释世界,反映在工艺美术上,使作品的主题从神秘怪诞的偶像纹样向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转化。当时的时代风貌打破了商周时期浓厚的神秘色彩,造型上注重实用,装饰上面向现实生活。

云纹样在秦汉漆器纹饰中的表现形式3.1云纹样作为主体纹样出现、常独立使用、线条流畅、应用范围广泛秦汉为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云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青睐,云纹发展到这一时期,也逐渐由战国时期的辅助纹样演变到主体纹样。汉代的漆器上的云纹样线条运用到了极致、流畅,呈现一种飞动之美。云纹样作为一种抽象符号,它是文化精神在纹饰上的物化,是汉代深沉雄大的时代精神所赋予的具体形状,并借助它向人们传达古人的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以此来完成由内在意义到外在纹饰的转化,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3.2代漆器纹饰中云纹样呈现这种方式的原因在秦汉贵族豪门生活用器中方便华丽轻巧的漆器占着主要的地位,汉代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汉代中丧葬,亲王贵族死亡,常有东园秘器的赠予,内中朱画云气棺。所以由于漆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当时社会的风气的影响,漆器地位提高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宗教化,讦纬神学、羽化升仙等思想兴起,这时的神已是人们死后能永生的一种寄托,是建立在肯定人世的基础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时可以沟通的,所以云纹在当时起了这种沟通作用。汉代的艺术风格形成风云流动,气韵胜定的艺术风格和雄健优美、气魄宏大的时代特征,在画面处理上突出一个动、满、变,云纹样演变至汉代是其时代风貌所决定的。

3.3漆器纹饰中云纹样的具体表现由于战国的厚葬之风盛行,战国漆器纹饰中云纹样主要是应用在漆棺上,如西汉马王堆一号墓的黑地彩绘棺。在黑地彩绘棺在棺盖、两侧壁和前后挡上有一团团的云气,在缭绕的云气之中活跃着上百个神怪、精灵。由于和云头比例悬殊,令人感觉它们是在一个巨大的空间中活动。每个画面四周绘有以云纹为中心的五道细密的图案花边,像一个画框把画心框住,但在画云气时却也不完全受其限制,有不少地方出于构图需要,把云气画出框外,这种自由表现手法更在节奏上给了一定的律动感。战国施永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西南昌)要】从战国时期云纹样在漆器纹饰中与其他纹样组合出现,发展到两汉时期的独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这段时期它不仅从外形上有所变化,寓意上也得到的升华,云纹样的这种演变奠定了祥云在古代的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及地位。【关键词】漆器纹饰云纹样演变成了自我风格。但众多类型的风格中都渗透着一种作者创作时的情绪,无论诸如绘画理论中的南宗山水的“隽静”还是北宗山水的“端和”等表现形式,其背后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概括抽象的能力以及表现自身内在现实的愿望的强烈程度。

在创作的过程中,尤其是书法创作中,作者通过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系统来表达自身情感,一方面需要书法的抽象意境的再现功力,另一方面就是以上提到的传统的临习功力。在这里要强调书法碑帖对于这种传承千年的艺术的功用,经典碑帖在艺术层面上可以说提供给大众一种范本,不仅包含了各种经典的、符合格式塔完型的、并经过历史检验的视觉抽象形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碑帖提供了一种情感的表达范本。创作者在临习中不仅可以学到具体而微的笔法,还可以参考各种书体背后的情感表达,这一过程就是西方学者所论及的移情功能。“一个人体验他人的需要、热望、失望、欢欣、忧愁、焦虑、伤害和饥渴的能力,好像这些感受是他自己的一样。”——在这种定义之下,书者在临习的过程中就已经通过笔端感受了碑帖创作者当时的精神感受和心理状态,所谓“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真正的艺术是以传神为上的,是一种对于心灵的观摩与覆写,这种创作态度和审美倾向正是沃林格和阿恩海姆论及的移情过程。因为首先,创作者在进行书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上文论述,是要通过形式的抽象表达来反映自身的内在现实,所以在这种具有一定意味的形式画面之中,就必然在某种结构上等同于自己内在现实的外在形式反映,一旦诉诸于笔端,便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画形式,将自身对世界的感悟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了“主观移情”阶段上的第一层含义;其次,创作者在长期临习碑帖名画的过程中,体会到前辈艺术家当时的心境与精神,能够通过笔墨的摹写再现他们的原创时期的内心现实,这便达到了“客观移情”的第二个层次;第三,在另一层面上,受众对于艺术的观赏也属于二度创作的过程,而艺术家的情感外露应该体现在其作品中,并能够使受众通过观摩的过程了解并体会其内在现实的特性,这也是一种对他人行为的外貌和行为特征的直接知觉的开放性。

当受众的感受和艺术家的表达在心理结构上 属于同构的时刻,艺术品才可以称为“最终完成”,这便达到了 “传播移情”的第三个层次。不同艺术类型的移情功能不尽相 同,而中国书画的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艺术表达的层面中,更 体现在平时艺术家不断练习不断临摹的过程中,这一现象是中 国书画艺术所特有的,也从反面说明了书画移情的重要性。 异质同构的文化要求上文所述当受众完成了观摩鉴赏的过程以后,达到了艺术 家作品中能反映的移情要求和移情高度,作品才能最终完成, 这说明书画的创作的过程不是现时性的,而是一种间断的过 程,并且要求二度创作的受众具有一定的审美高度。当受众的 心理结构和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在表达层面上达到了统一,才能 够真正体会作品其中的内涵与真正的“现实”;这一现象在格 式塔心理学中称为“异质同构”,而中国书画的特性在某种程 度上所体现出的异质同构要求要大于西方的视觉艺术。这是因 为:其一,我国的书法诉诸于统一的文字,这就要求观赏者具有 统一的文字系统的视觉心理观赏结构,虽然每一个个体在具体 的创作和观看过程中笔法笔势的特征不同,但都是统一在文字 符号所建立起的整体结构之中。其二,绘画中的画面结构虽然 没有一定的统一定式,但随着历史发展也出现了各种画谱等程 式化的模式给大众得意摹习,另外在用墨用笔的法度上也受到 材料特性的影响而建立起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统一技术结构。

其 三,在文化的归属上,我国属于东方儒家精神所支配的国度,受 到统一和谐等精神的影响,在社会层面上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 的发展,这一点或多或少也体现在了文化的分支——书画艺术 之中,例如明清的台阁体与馆阁体书法的盛行便是一例。由此可 见,心理层面的艺术性的异质同构在我国最终会发展成为一种 文化大范围的异质同构要求,并在创作和历史的双重角度影响 着传统书画艺术的发展,并在广泛表达或提成一种创作与观赏 “移情”的价值观之下,形成了一套自为性的艺术批判标准。 总之,我国书画艺术的审美与心理创作倾向都起源于我国 文化根基中感应天地的原始思维形态,并在长期的实践历史之 中,发展出了抽象的符号系统以及移情性的创作于审美要求与 特点,通过大体文化框架中的异质同构的要求,规范着创作者 与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品性,在独特的文化景观之中,保 持着自身的文化纯洁与独特的东方艺术品味,并在历史层面上 超越了西方20世纪才出现的现代艺术所追求的标准,先验性地 达到了当今艺术所要求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译艺术心理学新论[M] 商务印书 馆,1991年. [2]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M]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3]中央美术学院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上接第42页 漆器纹饰中云纹样演变的意义及价值每一个时代的不同,都造就着不同的艺术。

云纹样在战国 至两汉时期中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形态, 清晰地展现出战国至两汉时代漆器的发展历程。云纹样本身所固有的形式美及在漆器中独特的应用使云纹样成为考察漆器纹 饰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对战国至两汉时期云纹样的研究当 中可以看出,云纹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浸透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理念和社会形态变化,从云纹样的演变中可以得出从战国 到两汉漆器纹饰中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漆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2]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5]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94. 《装饰之源-原始装饰艺术研究》.重庆出版社,2007.[8]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China Pa ckag

文章来源:http://www.docin.com/p-149179179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6 04:39 , Processed in 0.0512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