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3期2 0 10 年7 月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 l o f Jim eiU n iv ersity ( P h ilo so p h ya n dS o c ia lS cien ces)V 0 1. 13, N o . 3Ju ly , 2010 福州脱胎 漆器的 传承与发展问题初探王晓戈(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福建福州350 10 8 )[ 摘要]福州脱胎 漆器是我国著名的漆器品种, 但近20 年来却逐渐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分析了福州脱胎漆器衰落的原因, 并结合日本传统漆器的保护经验, 就福州脱胎漆器传承与发展问题提出三点建议:完善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制度; 引导传统漆器与现代生活接轨; 发挥高校在漆艺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福州脱胎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漆艺[ 中图分类号]J5 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 8 - 8 8 9 X ( 20 10 )0 3- 28 - 0 6福州脱胎漆器是我国漆器中的著名品种, 由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 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 17 6 7 —18 35)首创。 它质地轻巧坚牢, 造型多样, 色彩鲜艳明亮, 髹饰技法多样,与北京的景泰蓝、 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 享誉国内外。
沈氏家族所研制的“脱胎漆器” 工艺和“薄料髹绘” 技艺, 极大地推动了福建乃至全国漆器水平的提高和漆器产业的迅速发展, 并由此确立了福州在全国漆艺方面的领先优势。 20 世纪8 0 年代, 福州脱胎漆器作为福建省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 到9 0 年代以后, 由于国内外对漆器需求的减少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 漆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福州脱胎漆器行业也逐渐走人低潮, 从业人员纷纷改行, 老艺人年事渐高, 福州传统脱胎漆器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福州脱胎漆器也重新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保护项目” 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 当代的福州传统脱胎漆器生存状态依然堪忧, 如果不能正视现存的问题, 福州传统脱胎漆器的传承与发展也将沦为空谈。一、 传统脱胎漆器的当代困局福州脱胎漆器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福州高温高湿的自然气候适宜漆器制作; 同时, 福州商贸发达, 有利于漆器外销。 早在宋代, 福州就出产螺钿镶嵌漆器, 至明清时期, 福州已经成为中国漆器重要产区。 清末, 福州的“福建工艺传习所” 开设漆器专业, 聘请日本漆艺大师前来任教, 推动福州漆器技艺的提高, 培养了大批漆艺人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 国内生产技术尚不发达, 传统手工艺产品依然有较大的市场生存空间, 漆器作为日用器具及陈设品广泛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福州脱胎漆器更以其造型多样、 精巧细致、 装饰技法丰富而成为其中的高端产品, 是当时先进生产技术的代表。工艺美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随人的主观意念所转移。 自宋代开始, 瓷器就逐渐取代漆器成为我国民众主要的日用餐具。 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瓷器、 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 质优价廉, 日益成为生活用品的首选。 近年来, 化学涂料的发展大大压缩了传统 大漆的应用范围, 而生活方式、 审美习惯的改变, 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漆器的生存危机。 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收稿日期]20 10 —0 4 —12[ 项目基金】 福建省教育厅20 0 8 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JB S 0 8 0 37 )[ 作者简介】 王晓戈( 19 r 7 5一), 男, 湖北武汉人, 讲师, 博士生, 主要从事民间工艺美术、 设计艺术学研究。[ 修回日期]20 10 - 0 5—27万方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