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006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18 13:03:11 | 查看: 609| 回复: 0
【导语】:厦门深度游、文化游看什么?体验厦门特色非遗文化,让旅游有点不一样,厦门本地宝为你整理。

在厦门,进入区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足足有120项!其中世界级1项、国家级11项、省级36项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统计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级别

项目申报单位

福建南音

世界级非遗名录

泉州市、厦门市

国家级(11项)

厦门漆线雕技艺

第一批国家级

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

答嘴鼓

第一批国家级

厦门市文化馆

歌仔戏

第一批国家级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高甲戏

第一批国家级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

中秋博饼

第二批国家级

鼓浪屿博饼协会

保生大帝信俗

第二批国家级

厦门市青礁慈济宫

闽南童谣

第二批国家级

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讲古

第二批国家级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

闽台送王船

第三批国家级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10

海沧蜈蚣阁

第三批国家级

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

11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厦门)

第四批国家级

厦门市湖里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中心

*省级以下项目受本文篇幅所限未列出

别看是传统文化,它们却出乎意料地有趣

有句句押韵藏笑料的答嘴鼓、有惟妙惟肖漫谈古今逸事的讲古、还有骰子声四起欢乐声起伏的中秋博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厦门本地宝带你一一来看国家级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答嘴鼓、讲古、中秋博饼、福建南音、闽南童谣、歌仔戏、高甲戏、漆线雕、闽南古民居营造技艺、保生大帝信俗、蜈蚣阁、送王船

答嘴鼓:是一种喜剧性的闽南方言说唱艺术,表演形式类似于北方的相声,但对白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

答嘴鼓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俚俗语,利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节奏与音乐美的音韵结构组织韵语,注意情节的敷演与人物的刻画,采用“包袱”手法与“韦登笑科”(爆笑料)的艺术手段,取得喜剧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讲古:是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主要分布在闽南,流传影响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地区。

传统讲古的表演形式是“讲古仙”在讲古场手执书本或折扇,用生动丰富、风趣诙谐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话、顺口溜或四句念等,伴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变化多端、动人心弦的语调和声腔,辅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古今富于曲折变化的各种故事,刻画各色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博饼:“中秋博饼”起源于厦门,在明末清初厦门岛已有中秋博月饼的习俗,后流传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门县等地。

它把中秋月饼改良成为按科举级别制成的一整套会饼,同时结合古代博弈游戏的《骰子选格》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状元筹”游戏法则,是公平、简单、有趣,带有竞技游戏性质的民俗娱乐活动。

南音:亦称南曲、弦管、南管、南乐,发源于泉州,为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四大古老乐种之一,有“音乐活化石”之称。它由唐、五代宫廷音乐带入闽南而来,流行于闽南、港澳台及东南亚闽南华侨华裔聚居地。南音是由“指套”、“大谱”和“散曲”三大部分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其演唱形式分“弹唱”及“清唱”,保留了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古老形制。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福建地方典籍中记载着唐代民间就流传着《月光光》的童谣,宋元明清时期随着闽南人大批过台湾、下南洋,闽南童谣也随之传播到台湾、南洋。闽南童谣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闽南方言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完善而成的民间口传文学,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歌仔戏:是唯一根源于闽南诞生于台湾的闽南方言地方戏曲。它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于二十世纪初在台湾岛形成闽南方言剧种,后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角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新的艺术发展。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等,流行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闽南华侨、华裔聚居地。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其中,傀儡丑(木偶丑)表演艺术具有独特性,活泼凤趣,舞蹈性极强,是其他剧种少有的。

漆线雕:是厦门传统的手工线雕技艺,其发展有赖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是唐代彩塑艺术的遗脉,它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逐渐成熟。

传统的漆线雕技艺有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四个制作工序,它真正关注“漆线”线条本身的审美特质,使线条的形态丰富而多变,体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在线条美的进化。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国院落式民居建筑一种重要的流派,有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工种,是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象征。闽南传统民居以“皇宫起”宫殿式大厝(红砖厝)住宅类型为典型,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典雅优美,装饰华丽,色彩鲜艳,细部装饰精细巧妙;中轴对称,建筑空间相对低矮开敞,结构上采用穿斗式构架。屋顶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顶、悬山式顶、歇山式顶,以硬山式居多,屋脊弯曲起翘“燕尾脊”。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等,俗称“做好事”。它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醮会,是闽台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动。它源于古代航海者为“禳人船之灾”而放小舟、彩船的习俗,后与王爷信仰和道教科仪“海醮”结合起来,逐渐演化有戏剧表演性的送王船仪式,并通过王船漂流、移民迁徙、请香分炉等方式广泛传播台湾各地。闽台送王船体现了闽南人敬畏海洋、珍爱生命、关爱弱势、化怨为和、匡扶正义的思想性格特征。

海沧蜈蚣阁:是一种厦门民间传统表演民俗,属于艺阁的一种,又叫“装阁”、“龙阁”、“凤阁”。它是闽台独特的民间游艺活动,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广泛流传于厦门、泉州、漳州及台湾、金门地区。蜈蚣阁以多节阁棚连成,每节阁棚饰以祥禽瑞兽、奇花异草图形,上坐装扮戏曲人物之儿童。每一阁棚由两个或四个甚至八个成年男子扛抬,几十节阁棚相连。活动时,配以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的音乐和一定的节奏和队形,犹如一条蜈蚣在地上蜿蜒爬行。

保生大帝信俗

保生大帝,姓吴名夲(tao),北宋同安县人,生前医治百姓,因上山采药,坠崖谢世,被民间谥为“医灵真人”,朝廷获准立庙(今青、白礁慈济祖宫,这两处分别是其济世之处和出生之地),历代被封为“御史太医妙道真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等。

保生大帝信俗以劝善戒恶、扶危济弱、治病救人等道德观为主旨,广泛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台湾地区、广东东部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地区,有1000多座分庙,仅台湾地区就有分庙500多座。其习俗主要是祈求药签、问事签,以及请神、乞火、分炉、进香、绕境巡游等祭典活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并关注【厦门本地宝】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旅游】即可获取厦门旅游必去景点、厦门本地游最佳线路、厦门吃喝玩乐全攻略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6:46 , Processed in 0.0576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