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131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8-25 16:03:09 | 查看: 674| 回复: 0
“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福州传统脱胎漆器的写照。福州脱胎漆器与景德镇的瓷器、北京的景泰蓝,被世人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艺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色彩和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驰名国内外。在我国漆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脱胎漆器首创者,是福州市郊区侯官(今福州市)的漆艺人沈绍安(1736-1795年),字仲康,早年在福州开设漆器店。沈绍安在修复衙门匾额过程中,受到匾内贮加灰纨裱褙、外髹红漆制法的启迪,领悟到我国泥塑佛像夹苎的方法。先塑泥为胎,于清乾隆朝中期推出了最初体空、质轻的脱胎漆器。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技法,开创了漆艺文化的新面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图1为沈绍安于乾隆朝四十一年(1776年)进贡朝廷的菊瓣脱胎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10.8厘米,壁薄如纸,厚不及1毫米。乾隆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露掇其英。乾隆丙申春御题”。底款篆书署:“乾隆年制”。乾隆帝的诗生动地描述了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特点和菊瓣脱胎朱漆盖碗的形象。足见当时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产生的巨大影响之一斑。

自沈绍安首创脱胎漆器起,其技艺代代族传家承,故世人又称它为福州“沈氏脱胎漆器”。沈氏脱胎漆器,后又在传统的朱、黑两种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这不能不说是沈氏漆艺人独到的创造成就。其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合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合的困难,增加了蓝、绿、黄、褐等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以后还用上了贴金、贴银、螺钿、镶嵌等等,使脱胎漆器更加精美。

沈氏脱胎漆器经继承、发展、提高、壮大,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在沈绍安之后,最为闻名的是沈绍安第五代玄孙沈正镐、沈正恂两兄弟。两人所制的脱胎漆器,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首次选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展出,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荣获金牌,名声大振。因此,清王朝授予沈正镐、沈正恂两兄弟“四品商勋、五品顶戴。”沈氏家族获得了殊荣,为纪念其先祖沈绍安,沈正镐诸兄弟在他们所制的脱胎漆器底部或其他适当的地方,打上自己一个名字作记号的前面都再加上先祖沈绍安姓名。例:“沈绍安镐记”、“沈绍安恂记”、“沈绍安恺记”、“沈绍安愉记”、“沈绍安记”。随后,沈正镐诸兄弟的脱胎漆器又先后送世界各地博览会展出,每次均获各种奖衔。宣统二年(1910年)沈正镐、沈正恂的脱胎漆器,参加“南洋劝业会”展销夺了魁。清王朝又授予沈正镐、沈正恂两兄弟“一品商勋、四品顶戴”荣誉,其声誉更高了。传至沈绍安第六代继承人时,在脱胎漆器上多是打上“沈绍安德记”记号,以表示对先祖、先辈恩德的纪念。这些出类拔萃的沈氏脱胎漆器,现在都成了难得的古玩。其中出自沈绍安、沈正镐、沈正恂等人手的艺术作品最为珍贵难寻。

其次沈绍安第五代庶孙沈幼兰(1890-1964年)亦闻名。沈幼兰14岁入“恂记”脱胎漆器店学艺,民国三年(24岁),自己开办“兰记”脱胎漆器店。其产品以品种多、薄、轻、巧、精而闻名。在国内外展出亦屡次获各种奖衔、奖状、金牌。1952年“兰记”脱胎漆器店成立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1956年转为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1956年沈幼兰获福州市“名艺人”荣誉称号。曾当选为福州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委员、福建省政协委员。

沈氏脱胎漆器艺术品,先多为神话故事传说的人物,后向自然形、仿生形等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氏后裔将沈正镐(1866-1928年)丰富多彩的脱胎漆器艺术品捐献给国家。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多为福建省博物院所珍藏。图2是沈正镐制作的“铁拐李”立像,高55厘米,底径为28厘米,秃顶扎巾,络腮须,目视前方,身披蓝黑色金边袈裟,左手捧葫芦,右手扶拐杖,右脚穿草鞋踏在波浪座上,左脚跛,抬搁于拐杖上,十分形象。图3为沈幼兰制作的古铜色观世音菩萨立像,高73厘米,底径为36厘米。观音菩萨面容和蔼慈祥,头梳高髻,含眸下视,身着通肩花边大衣,长裙拽地,颈挂项链,赤足立于浪花翻卷的荷花座上。这观音菩萨的形象,是跟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点相吻合的,颇受人们喜爱。

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的特色是轻,其次是坚固、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脱褪、光亮美观、耐热、耐酸碱等,这些特点是它特殊制作工艺所决定的。福州脱胎漆器从塑胎、选料至成品大约有二十几道工序。现摘录其为最能体现福州脱胎漆器特色的工序,使读者对它有所认识,旨在为福州脱胎漆器正身,使“李鬼”现形,有利于进一步振兴福州脱胎漆器。

一、在预先制好的泥胎或木瓣胎的模型表面,用水裱上两层毛边纸,阴干;二、刷上牛皮胶水调白土粉脱离剂两道,阴干;三、髹上一道推光漆,阴干;四、在推光漆上用生漆调细灰髹上一道,阴干;五、再用生漆调中灰髹上一道,阴干;六、用面粉调生漆裱二次夏布或绸布,阴干;七、用生漆调粗灰髹上一道,阴干;八、用苏砖干磨一次;九、用生漆调中灰髹上一道,阴干;十、再用苏砖干磨一次;十一、用生漆调细灰髹上一道,阴干;十二、用水冲脱去泥胎或脱去木瓣胎;十三、用清水洗净胎内面,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型坯”。坯制成后,还有十几道工序,其与我国传统的髹漆、装饰、磨光等工艺大同小异,不一一述之。从这些工序可以知道:一、福州脱胎漆器成品中的成份只有漆、夏布或绸布及一些辅料,故可达到“一羽轻”的最大特色;二、阴干等工序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需要几个月时间。

综上所述:一是可以看出福州传统脱胎漆器名贵之一斑;二是可以作为鉴别没有裱上夏布或绸布,没有“脱胎”,只直接用漆髹在木坯等上面的冒牌货。(图像为博物院等提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2:53 , Processed in 0.04777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