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漆线雕 技艺形成于明末清初,源于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汉族传统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该技艺自唐代彩塑兴盛始,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妆佛”。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未来网()泉州9月20日电(记者 程婷)戴着眼镜,身穿一件对襟白大褂,78岁的蔡水况讲起漆线雕来眼睛发光,介绍起自己的漆线雕作品,如数家珍。
蔡水况是福建厦门“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2014年度“典型人物”,蔡氏漆线雕技艺传习所所长、蔡氏漆线雕艺术馆馆长。
厦门漆线雕技艺形成于明末清初,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汉族传统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技艺自唐代彩塑兴盛始,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妆佛”。1973年蔡水况为其起名为“漆线雕”。蔡水况也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日前,“金砖会议”在厦门召开,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普京总统曾认真地观摩了漆线雕制作过程,普京总统还问了工艺制作相关的问题。
9月19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福建行走进厦门,未来网记者随队一起感受了厦门蔡氏漆线雕的魅力。
图为漆线雕作品。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图为漆线雕作品。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图为设计在瓷盘中的漆线雕作品。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图为花瓶上的漆线雕龙纹饰。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图为漆线雕作品。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传统的漆线雕工艺与佛像共生,但到1972年时,蔡水况决心对其进行改革尝试,希望使这门艺术能够不依附宗教而独立存在、发展。最终,蔡水况抓住了最典型的龙纹样来入手,并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使这条金龙冲破了传统的禁锢,变得更加自由。
在1973年一年间,这条金龙被成功地设计在瓷盘中、花瓶、屏风、薰香炉、甚至蛋壳上。再后来,所有的花鸟、山水图案,用漆线技艺也都能自由表现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新的漆线雕艺术打开了国内外市场,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图为漆线雕作品。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这些年来,漆线雕在一次次变革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多次作为当地最优秀的传统艺术而被政府部门作为礼品赠送给世界友人。在刚结束不久的金砖会议中,厦门蔡氏漆线雕作品《将军》还被作为国宾礼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图为蔡水况在讲解漆线雕作品《将军》。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当天,蔡水况向记者团展示了一系列漆线雕作品,包括被国家征为“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的作品《还我河山》、《悟空降妖》等作品,以及与赠给普京总统同款的作品《将军》。
图为蔡水况漆线雕作品。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提及漆线雕的传承与发展,蔡水况说,“把传统的艺术时代化,用新题材来获得社会接受,能让年轻人喜欢就是成功。”
富有现代感的漆线雕作品。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漆线人物雕作品。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可喜的是,经过这些年的传承和创新,蔡氏漆线雕从濒危的手工技艺变成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精美手工艺品和高档礼品,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也吸引来青年一代来学习、传承这一流传了300多年的传统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