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751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4-24 13:04:00 | 查看: 299| 回复: 0
多年的历史,它萌生于厦门,遍及闽南、台湾,流传至东南亚各地,乃至全球有华人供奉神祗之处往往皆有其踪迹。漆线雕以天然植物漆为主材,配以闽南特有的红砖瓦粉,和成泥状后搓成如各种精细的漆线,通过条、盘、缠、堆、镂、刻等诸多手工工艺技法精雕出金碧辉煌的建筑,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衣饰花纹等等。过去,漆线雕大都只装饰漆器、菩萨和戏剧道具上,以民间传统为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技等为多。因为漆线雕应用于神像装饰为多,故民间俗称“装佛”。又因为漆线雕大多金碧辉煌,所以解放后出口东南亚,称“金木雕”。“漆线雕”这个名字是到了1年才定下了的,是以其最主要的工艺特征来命名。自清康熙年间漆线雕在闽南民间便广为流传,一些精品成为达官巨贾、大寺大庙的珍爱,后因工艺原始,流程复杂,技法受民间密传之影响,几度濒临失传之险。解放后,漆线雕作为民间手工艺,得到政府的重视。五十年代,厦门成立三个生产合作小组,后转为雕塑生产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同安、马巷、晋江以及龙溪的民间装佛艺人。他们互相交流技艺,风格程式逐渐一致。可惜在“破四旧”及文革中,漆线雕工艺遭受了严重摧残。1年,政府为了重振工艺美术,恢复了厦门市工艺美术厂,召集漆线雕艺人组成了漆线雕车间,之后又大量招收学徒。

1年,蔡水况首创在瓷盘、瓷瓶上应用漆线雕,漆线雕摆脱以往作为神像的装饰,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大受欢迎。新时期闽南的漆线雕艺术又有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可广泛的运用于装饰、礼品、家居生活用品等领域,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不仅是日常生活精致的装饰品,而且成为有代表性的出口工艺品,传播到世界各地,政府也将漆线雕作为国际礼品的首选赠送友好人士,在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同时,努力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加深了彼此的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漆线雕艺术植根闽南文化,其萌生、盛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闽南民间宗教的兴盛。“闽南多鬼神”,神祗众多且又与民众生活深刻关联,以至家家供奉,促使神佛雕塑行业繁荣发展。明代以来,中国神佛形象的塑造渐成程式化和装饰化的风格,闽南人居家供奉的需要使之走向小型化和重装饰,追求华丽与精致。漆线雕精细、华美、多彩、浮凸等等艺术效果运用在神佛身上的装饰,恰到好处地适应了当时当地闽南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取向。就原材料而言,南方盛产樟木,千年不朽,百年余香,是木雕神像的首选木材;闽南水田细腻泥土,是塑造神佛的泥胎;厦门同安特有“白土”细腻兼有粘性,是粉底打磨的最佳原料;此地又广出桐油、盛产青砖,是研粉和泥搓线的上好材料。

而且闽南工艺美术历来众彩纷呈,如德化的瓷器雕塑、泉漳的木偶头雕刻以及遍及乡野的石雕、木雕与泥塑等等,无疑为漆线雕艺术的产生和丰富发展,提供了众多的艺术借鉴。良好的物质条件、深厚文化艺术积淀和闽南社会宗教民俗的需求,以及历代能工巧匠的发展创造,成就了漆线雕丰富的艺术内涵,几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地域背景下漆线雕艺术应运诞生,并不断推广普及。漆线雕工艺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漆线雕的起源和发展阶段(明代中晚期)漆线雕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宋元时期就有用堆漆和沥粉雕手法来装饰神像。至明代,还有少量应用堆漆的表现手法,明代早期,使用精细的漆线做装饰还不多见,直到明中晚期,漆线雕工艺逐渐形成,并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漆线雕主要还是以平面局部造型为主。、漆线雕的成熟阶段(明末清初期)由明末至清初,漆线雕的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制作基本形成规模,并广泛应用于神像衣饰中。还采用漆线及堆漆并用的手法,从而达到浅浮雕的效果。、漆线雕的鼎盛阶段(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清中叶,漆线雕艺术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宽,工艺几近登峰造极,技法更为纯熟,粗细线条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并开始采用漆线堆叠的立体手法。

加之贴金、配彩,使之达到镂金错彩,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清朝末年,随着战争动乱,漆线雕工艺开始走下坡路,无论工艺水平还是漆线质量都不能与明末清初相提并论。民国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战事频仍,漆线雕水平更为低落,好的作品不多。解放初期,厦门市人民政府动员群众移风易俗,宣传破除迷信,并且严禁佛像行业的生产。已没有漆线雕神像作品继续制作。例外的是,由于出口的需要,仅在厦门还有政府允许某些厂家生产。“西竺轩美记”商号就是个体经营漆线金木雕佛像类产品出口东南亚等地区而受到欢迎的。1年,兴起合作社热,成立厦门雕塑社。此后蔡文沛先生在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传统佛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于是他试着塑造历史人物,终于把漆线雕从神佛中解放出来,这又为漆线雕打开了一条新路。1一帜地把传统的各种吉祥纹样独立的成为艺术形象,直接表现在瓷盘、瓷瓶等瓷器上,成功开拓了漆线雕的新产品,三十年来经销不衰。也是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穷则思变,面对漆线雕的濒危,一些艺人开始逐步对漆线雕工艺进行发展与创新。特别是进入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增,漆线雕工艺迎来了新的春天,品种不断增加,工艺不断丰富,不仅是日常生活精致的装饰品,馈赠亲友的精美工艺,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并且成为国宾礼品,传播文化与情谊。

传统的漆线雕艺术制作严格的说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雕像、粉底、漆线装饰和妆金填彩。对手工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线雕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因而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艺名称,逐渐成了它的产品名。漆线雕的制作程序:用陈年的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过反复舂打成像面团一样柔软,又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以随意搓粗、搓细,可以搓到比头发还细),称为“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原雕塑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塑造图形。漆线雕的材料大多数是就地取材配制的,每道工序用料都不一样,而且制作原材料的过程相当繁复。雕刻形体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作品的首要基础。首先要刻粗胚,先用斧头、大凿子削刻出基本形体,要求:关键动态把握准确,大的形体比例正确。其次,刻细胚,根据作品,精雕细凿地修刻出细部,眉眼五官、手指、衣褶,应修刻到对称。喜、怒、慈、悲,各种表情都要通过修刻表现出来。最后来要修光,就是去除不必要的雕刻痕迹。要求存良去疵,使作品更加完美动人,此道工序技术要求最高。然后是粉底。将同安本地一种色泽微黄的泥土(俗称“白土”)和牛骨胶加水熬煮成浓浆,用粉刷均匀涂抹于雕刻好的造型表面。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漆线装饰,主要技法是“盘结漆线”,动作有盘、绕、堆、叠等,全部用手工操作,要求操作时屏心静气,曲折弯绕,落点准确。理解形体结构,舒张得当,象写毛笔字一样抑、扬、顿、挫,有转折起伏。线条要求、匀称、连绵、蜿蜒、流畅,塑造形体线条粗细使用得当。连续纹样线条其止须藏头收尾。总之,力求用线条盘绕形体,以浮雕来展现艺术。主要装饰纹样有龙凤纹样、瑞兽纹样、草花纹样、吉祥纹样、几何纹样、服饰装饰等。在这些图纹中,漆线雕的线条运用极其精致。粗线的塑造浑圆饱满,浮突而苍劲;细线则犹如发丝,游行无碍,藏头收尾,不 知起止,宛如高古游丝,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线”的审美理念。最后是妆 金填彩工艺,这道工序大约占整个制作流程的 %工时。用毛笔将中黏度的熟桐油描在盘结好的纹样上,要求油上得越薄越好。待油将干之际,贴上金箔( 克黄金捶打而成)。待金箔自然干透后再施于 色彩。最后用干净的毛笔沾着开水清洗掉残余的金屑。完成工艺流程所耗工时与 作品的大小和工艺的复杂程度有关。以常规产品来说,1 英寸高的坐姿神像大约需耗工8 天才能完成。漆线雕的工艺特点是:它易于浮凸成型,线条精致流畅,可以随心塑造。

图 纹式样塑造的高低,粗细,疏密,对比非常完整精致。不仅可用于泥塑、木雕、 夹苎雕、脱胎漆器、瓷雕等其他材质的原雕上进行文饰,还可以独立的艺术形式 进行漆线雕艺术作品的创作。漆线雕是诸多线雕工艺中最为完美,最为灵活的一 漆线雕艺术源于中国雕刻艺术传统。在早期的佛像塑造中就已融合了南北特征,甚至也吸收了藏传佛像的一些特征。具体地看,漆线雕佛像装饰造型有明代 德化白瓷雕塑的影响,尤其是它的灵动飘逸的衣表现;在色彩装饰上,特别是各 种金线的运用,漆线雕吸收了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些手法;在人物的面部塑造和粉 底工艺,则显示了一些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泥塑和傀儡偶人的制作工艺的影响。 漆线雕工艺的第一个特征是线条的艺术表现。这一点它脱胎于沥粉工艺,但 在本质上超越之。沥粉是挤压出来的线条。浑圆浮凸,但缺乏弹性,表现力差。 漆线就不同了,它的线条弹性、韧性都很好,随意粗细,随心盘结,它具有线条 本身的艺术表现力,不只是图案的附庸。而这一点,作为中国艺术的意义是重大 的,在中国书画当中,线是独立的生命体,它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美,漆线雕 庶几近之。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理念:“错彩镂金,雕 绘满眼”。

在现代漆线雕的作品中,仍然表现出一些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民间艺雕 信息:青铜器中的金银错工艺;楚汉的漆器与丝绸纹样;唐朝金器的华丽文饰; 北宋缂丝和定窑瓷器的丰富图案等。线雕所显示出的热闹,活泼,五彩杂陈、金 银交错的美,最为中国人民所赞赏,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也成为最典型的中 国美为世界所接受。 汇集的传统图案非常丰富。漆线雕吸收了各个门类艺术的图案,从北方到南 方甚至西域、南洋的图案兼容并包,并且都改造为自身适合的形式。漆线雕是以 图案美为艺术基础的。 极尽精微。在所有的作品中,都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和率意,每一个局部都严 谨处理,精细如发! 、蔡氏漆线雕的承传过程三百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马巷。同安马巷镇( 现属翔安区) 是闽南四 大古镇之一。马巷镇水陆交通发达,地处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交通咽喉,三百 年来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马巷。蔡氏漆线雕作坊即发展于此。 蔡氏作坊名“西竺轩”,现在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八代蔡伍祥,年代约 在嘉道之间,第九代蔡善养,到第十代蔡春福兄弟三人,始分为三家,除老铺外 为第十一代传人,经营“美记”,并将作坊迁至厦门,产品大量出口海外。蔡文沛之子 水况先生是蔡氏第十二代传人,为工艺美术大师。

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他的 作品,小到一个彩蛋,大到丈二金刚,无不精绝。他的作品《还我河山》和《波 月洞悟空降妖》作为工艺美术的经典之作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l 还将许多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成为现代漆线雕生产的主流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效益。 原来的蔡氏作坊“西竺轩”,解放后数十年来几经变迁,先后名为“雕塑合 作社”、“民间工艺厂”、“雕刻工艺厂”、“厦门工艺美术厂”,直到现在的 “厦门惟艺漆线雕有限公司”,而蔡氏一门至今仍从事漆线雕的是工艺名人蔡彩 、蔡氏家族对漆线雕工艺的弘扬与发展解放后尤其在七十年代以来,蔡文沛与蔡水况父子精研漆线雕工艺,在继承 和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摸索,力求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和创新,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8:45 , Processed in 0.0641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