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849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4-26 18:00:54 | 查看: 380| 回复: 0
214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Company and industry浅谈天台干漆夹苎工艺的保护与发展陈雅洁(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1)【摘要】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民族文化素养, 衍生了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瑰宝。 凝聚东晋雕塑家、 画家戴逵智慧和心血的干漆夹苎工艺, 让白马寺的镇寺之宝——千年古佛熠熠生辉; 使故宫博物院的镇馆木雕—— “千手观世音” 风采依旧; 更让 “东渡” 的干漆夹苎鉴真坐像成为中日外交史诗!  “干漆夹苎做外衣, 千年佛像留神韵” 成了佛像雕塑史上的千古绝唱! 天台山佛宗道源, 人杰地灵, 干漆夹苎工艺作为天台山独有的民间手工艺术, 凭借绝伦的技艺使得佛像穿越千年时空而神韵犹存。 隋唐至今, 历经几次沉浮, 干漆夹苎终得发扬传承。 由于干漆夹苎工艺难度大, 对工匠技术要求较高, 学艺周期长, 再加上历史中匮乏关于该工艺的记载, 只能依靠口传身教, 因此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人们对这一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义不容辞。【关键词】  干漆夹苎  佛像  保护  发展【中图分类号】F 2 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7355 (2014) 06-0214-01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民族文化素养, 并逐渐演变细分出多样的艺术形式。

干漆夹苎就是中国悠久而纷呈的民2间手工艺文化大家庭中绚烂的一位。一、 干漆夹苎的渊源与工艺特征干漆夹苎这一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源于 “佛宗道源” 的天台山, 自东晋开始一直沿用于佛教造像的保存, 其创始人是东晋雕塑家、 画家戴逵。 据史料记载, 戴逵木雕手艺了得, 出自其手的佛像神色庄重, 线条流畅, 栩栩如生。 然而由于自然力的侵蚀, 自己的木雕佛像开始出现外漆剥落, 褪色, 变形等一系列状况, 严重影响了佛像本身的神圣性与可观性, 这一问题引发了他对佛像保存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有一次, 他偶然发现木匠师傅利用生漆将苎麻包裹在梁柱上, 使其牢固不开裂, 这一做法引起了他的兴趣。 经过反复改进与试验, 终于创造出中国第一尊干漆夹苎佛像。 通过干漆夹苎这一技艺处理的佛像颜色艳丽, 纹路细腻, 纹饰流畅, 呈现出温润亮泽的质感。 后人得以一窥千年古佛像的奥秘就在于此。干漆夹苎技艺全是人工操作, 其工艺繁复却务必精致。 该工艺采用干漆、 苎麻、 五彩石粉等为原料, 经过烘干、 打磨、 夹苎等48道工序完成。 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 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的讲究, 经多种技艺处理后, 成品综合体现出雕塑、 彩绘、 金装的艺术魅力。

[1]因而这一技艺对工匠技艺要求极高, 其成品的完美程度完全取决于匠人凭自身经验的拿捏。 古语有说:“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 用来形容制作工艺所苛求的恰到好处再合适不过了。二、 干漆夹苎的宝贵价值纽约大都会艺术馆现存的中国北魏时期弥勒佛像得以存留千年依旧神采奕奕就源于干漆夹苎的应用。 干漆夹苎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数智慧结晶与科学内涵, 造就了千年古朴典雅的佛像之美。 若没有干漆夹苎, 就没有后人今日一睹千年古佛之福, 就没有佛像文化的更好延续, 也就没有白马寺的震寺之宝, 没有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那尊木雕 “千手观世音” 像, 更没有干漆夹苎技艺 “东渡” 日本的外交史诗, 没有日本国宝之干漆夹苎鉴真坐像, 人类文明就缺了曼妙的一笔。“干漆夹苎做外衣, 千年佛像留神韵” 就是后人对干漆夹苎这一技艺的礼赞。三、 干漆夹苎的曲折之路不可否认, 在历史的隧道中, 干漆夹苎也经历了几番沉浮,在夹道中艰难生存。 解放前, 国内战争不断,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民不聊生, 干漆夹苎法这一工艺濒临失传。 到民国时期, 这个工艺主要在寺庙里, 在宗教场所保留还比较完整, 而在民间开始消失了。

到了文革期间, 这一工艺在天台民间, 仅作为打制嫁妆的手艺被零散传承。 由于干漆夹苎工艺难度大, 对工匠技术要求较高, 学艺周期长, 再加上历史中匮乏关于该工艺的记载, 只能依靠口传身教, 因此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2]加上原材料供应不足、 赝品充斥市场, 干漆夹苎的发展举步维艰。四、 干漆夹苎的保护与发展干漆夹苎是天台特有的历史文化, 体现出天台人深厚的情感内涵, 是具有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等的不可估量的软财富。 它传承千年延续至今, 是我们天台面向全省、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鲜亮旗帜。 保护干漆夹苎民间手工艺成了义不容辞的社会使命。 欣慰的是, 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 干漆夹苎已经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并专项资金用于工艺的革新与改造。 在佛教文化国际研讨会上, 干漆夹苎工艺俨然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关注的历史文化宠儿。关于干漆夹苎的保护与发展,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 切实落实手工艺者的生活条件与工作条件, 为他们进行干漆夹苎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 呼吁有识之士为干漆夹苎工艺编写专著, 弥补以往只能口传身教的缺陷, 使这一工艺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三) 有关部门加强宣传力度, 让干漆夹苎走入民众的视野, 提高民众对保护干漆夹苎工艺的认识, 吸引更多民众加入到学习干漆夹苎工艺的队伍中来。干漆夹苎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 饱含着超越时代的科学内涵, 保护与传承现代人责无旁贷! 也只有这样, 才能让干漆夹苎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中焕发着新的生命活力!参考文献[1] 视觉中华----网干漆夹苎佛像.OL., 2014.3.7.[2] 罗英超整理. 《工艺大师与干漆夹苎法》 [J].浙江档案, 2007,(7) : 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22:23 , Processed in 0.0461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