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而可先生,漆艺大师、 漆器艺术家、中国犀皮漆大师、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徽州 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屯溪,黄山市的中心城区,曾经的古徽州重镇,甘而可的工作室就坐落于此。中国呢,是漆器的发源国,日本漆器被世界公认为是最好的,自己当时其实心里有点点酸酸的,就是感到不是滋味。日本的漆器之所以那么好,其实它就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的、多少代的人努力才有的,当你中国漆器很蔫、很不行的时候、你带不出去,我们现在需要有人做,自己可以加入这个行列里面来。自古以来,徽州一直是中国漆器主要产地之一,漆树繁多的徽州地区为徽州漆器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清代道光年间的《徽州府志》中就有记载,“漆则诸邑皆有之,山民夜刺漆,插竹笕其中,凌晓涓滴取之,用匕刮筒中,磔磔有声”。漆器制作它离不开 大漆,这个漆呢采集非常不容易,俗话讲呢百里千刀一斤漆,要走一百里路那么远、要割上一千刀才可以收集到一斤漆,可见采漆多么困难多珍贵。史书记载、自宋代开始、徽州便有着繁荣的漆器行业,明末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对徽州漆器有着极高的赞誉,“近徽吴氏漆,绢胎鹿角灰磨者,螺钿用金银粒,杂蚌片成花者,皆绝、古未有此。”而犀皮漆作为徽州当地最具特色的漆器、也是存世量最少的一种漆器,曾被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称赞为“漆器之首”。王世襄先生在他的《髹饰录解说》中、他说犀皮漆在北京的古玩界如今已无人能做了,只有在过去的烟袋杆中才能看到,他说这个犀皮漆它的美、应该去恢复它,望有心人留意。
由于家境困难,13岁的甘而可被迫辍学。父亲讲你还是学门手艺,他说荒年饿不死手艺汉,14岁的甘而可跟着在屯溪木器厂工作的堂哥开始学习木工。其实自己在跟自己的堂哥、叫甘海青师傅啊,学了以后,其实学的时间并不少,自己估计是在三个月到五个月以内,由于那个厂内不准私自带徒弟,在这时候呢,自己就拿了师傅一点简陋工具在家里面进行自学了。学习木工时候的甘而可肯吃苦、善思考,加上自身的天赋,不久便成为屯溪小有名气的“四小木匠”之一。因为自己的父亲对自己说过一句话,要做事就做好,因为你这样子、你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好,你才能够立足于社会。十年的木工经历、为甘而可后来的漆器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让自己对胎骨的精准度的把握,对造型的那种、线条的那种度的把握,它对自己有一种计划性。邱春林说,“甘而可老师要远远比其他产区的代表人物要更敏感,就他对形的准确性、完美程度,他达到近乎极致的这种追求,这一点也是得益于他早年的木工实践。”1979年,凭借做木工积累下的手艺,甘而可顺利进入屯溪工艺厂工作,而这也翻开了他人生的新篇章。汪培坤言:“甘而可呢,属于特殊人才我们招进来的,当时我们局长跟自己讲、有个小伙子刻东西刻得不错,拿来给我们看,自己讲这个小伙子不错。
”其他人考核还要考书画,他不要考了、因为他这个作品在这里,我们就把他招到我们厂里来,一般的学徒三年,等于讲、他学徒就一年,就给他定级了、定一级工了。在工艺厂里,甘而可得到了汪福林和俞金海两位老师的教诲。自己做犀皮漆说实话,是受了俞金海的启发,俞金海师傅的启发,如果没有受他启发、那自己的犀皮漆的制作要推后很多年。1985年,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期间,自己是去就搞创作,在那里做过刻漆、做过木雕、做过石刻、也做过砚台,也做过特种工艺雕刻厂副厂长、做过管理,在工艺美术所的三年、使甘而可开了眼界,也重新认识了漆器。在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时候呢,可以讲是自己做漆器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它没有工时、你可以自由创作,自己那时候一去的时候、自己就满怀信心,自己就说一定要做点东西出来,自己当时也选了一幅图叫《佛仙祝寿》、就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是12片吊屏,把它放大成12片屏风,应该做了大概在半年以内吧。此时的甘而可对创作充满了热情,好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1988年,为了进行更加自由的创作,也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离开工艺美术所、在和妻子商量过后,在屯溪老街上开了一间古玩店。周小林讲:“他一边开店一边做漆,自己就突然发现他就是个做漆的天才,他讲我在漆工艺厂就干过,我现在做、我觉得我这个手一做漆,我店就不想开。
”开古玩店的经历,让甘而可接触了不少的名品佳作,眼界开了、眼光也高了。在这段漆器创作的时光中,他似乎总能感悟到一种朦胧的新思维。他不想延续过去的制作方式,却又拨不开眼前的迷雾。自己在这个时候呢,自己就一边在思考,不仅仅思考生意怎么做、也思考人生,其实我们的生活的一切东西、一切物质都是别人给我们的,社会给我们的,那么我凭什么去享受社会东西、社会给我们创造的呢,不是说我有钱买就是你的,不是的,我们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就在这时,陷入困顿的甘而可在蔡永江的引荐下,认识了文化学者孙皖平先生。蔡永江说:“后来孙先生呢,就鼓励他,一听说他以前在漆器工艺厂工作过,年轻时候做过漆艺,他也做过砚台嘛,他最早可能学过木匠又做过砚台、又在厂里面学习过漆器,孙先生就说、那你干嘛放下来这么多年呢,就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作为长期从事民间工艺研究的孙皖平对艺术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对漆器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品味,他的话犹如一记惊雷、令甘而可醍醐灌顶,至今都言犹在耳。再后来呢,就是跟孙老师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慢慢地坚定了自己,你要做就做最好的、否则就不要做。在孙皖平的勉励下,让甘而可对传统文化有了继往开来的使命感。1999年,甘而可做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尝试去钻研和恢复传统的漆器工艺,至此、甘而可的人生轨迹又回到了他的漆器之路上来。
徽州的犀皮漆应该是徽州漆器的一个亮点、一个特色,在当时在八几年时候、得到俞金海先生的努力,他把它恢复过来,但是这件事是需要有人接着做的。2000年,已入不惑之年的甘而可干脆关闭了收入颇丰的古董店,每天待在家中研究漆器,立志要做出中国“最好的漆器”。漆器它可以无休止地拔高、拔高、拔高,为什么,就是说中国漆器并没有做到世界的最高的高度,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可以超越的空间。没有任何样本参考,只有少得可怜的文字记载,连甘而可自己都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应该从何下手呢,在孙皖平先生的建议下,甘而可决定先从恢复漆砂砚开始,将《西清砚谱》中的乾隆仿古六砚作为出发点。这六方漆砂砚、自己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做它,就是六方漆砂砚配六个小盒子,花了两年。自己记得甘菲还在读初中还是高中、她的同学到我们家来玩,自己那时候漆砂砚有一方“天成风字砚”,就一方绿的、像绿端样的,那个色做得真叫漂亮,就跟绿端的。甘菲言:“记得当时是一个冬天的中午,阳光很灿烂,他就从工作室走了出来,拿了一方东西,过来跟自己讲,看啊看、看看这是什么,然后他很得意、一边拿着这个砚,一边手在这儿摩挲着,你们看、你们看,自己就记得阳光在漆砂砚的表面闪烁发光、很美的,自己当时就夸,自己说哇、太好看了,自己说、这是什么东西,因为当时自己很小、对漆器还没有一个真正概念形成,当时自己父亲就很得意、他很兴奋的,很有成就感。
”家人的支持,让甘而可更坚定了信心,他又一鼓作气、攻下了其他五种名砚,并为每一方砚台配上漆盒。很多专家看了,说这六方漆砂砚是中国漆砂砚的一个高峰,是继卢葵生漆砂砚之后的另一个高峰。做一件良美漆器,首先取决于创作者的眼光与追求,甘而可的漆器造型以宋元为起点、他孜孜不倦的寻找属于自己的漆器风格。自己记得自己的一个亦师亦友的一位好朋友、景德镇陶瓷考古所的所长、叫刘新园,他说“而可啊”、他说“做漆器造型重要啊,你要学宋元不要学明清”,他说“明清呢、是宋元的徒弟的徒弟。”刘新园的一番话启发了甘而可,他溯本求源,从器型、色彩,尤其是格调上,去寻找历史上最好的东西,从唐宋元传世器物中挖掘宝藏、推陈出新。任何好的造型,其实都是自己漆器创作的那种灵感和那种源泉,从造型里面吸取它最精华的地方,把这点东西经过自己的消化以后、再吐出来成为自己的作品。漆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每一个步骤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且不论器物形制或大小,完成一件漆器作品、都需要创作者付出至少一年的时间。传统漆器以黑红为主色的传统、在甘而可的漆器面前被改写,他的漆器在颜色上获得了难得的自由、在他的漆器上各色无所不应,色彩在他的漆器里终能化成某种诗意气象。
自己想犀皮漆的颜色可以有当代感、时代感,自己在想找新材料的加入,自己说黄金是最黄的、那怎么把黄金加入到漆里面去呢,自己在琢磨、自己讲金箔它也是的、自己讲那试试吧。甘而可首创以金箔入漆,用最明亮的金箔代替黄色色漆、赋予犀皮漆流金溢彩的光芒。宋本蓉言:“然后到了甘老师的时候,他把这个菠萝漆做了一种里程碑式的发展,就是他把漆器里面、菠萝漆里面,他用黄金替代了里面的黄色,这样的话菠萝漆忽然就有一种光彩,就有一种光彩照人的面目。”甘而可的创作崇尚宋元之美,他扎根徽派漆艺传统,恪守天然大漆制作的原料与工艺原则,十年如一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漆器创作中,始终注重内心对漆器的艺术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