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006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5-2 08:00:37 | 查看: 555|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开栏的话

为全面集中展示上饶市全域文化旅游资源,上饶文旅平台3月1日起推出“上饶天下SHOW——上饶市全域旅游宣传推广年”活动,以一月一县的频率,天天推送上饶市12个县(市、区)和三清山景区文旅资源。2023年12月为“上饶天下SHOW之鄱阳县文旅宣传月”,本月每天将推介上饶市鄱阳县的文旅看点和热点。本月,带你去看“千湖之县”“中国湖城”鄱阳的美丽和繁华。

鄱阳是一座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多种自然景观、文化现象、民俗典故在这里交相辉映,民间文学、戏曲音乐及传统技艺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世代传承。

截至目前,鄱阳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10个、市级非遗项目14个。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鄱阳县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杰出成就,更是鄱阳县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鄱阳县省级非遗项目都有哪些?

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脱胎漆器作为一门纯手工民间技艺,始于汉代,兴于南宋,盛于明清,享誉江南,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它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中华三宝”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获国际金奖。

脱胎漆器的工序十分复杂,需经过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等50道工序而成,每一道都很考验工匠的功夫。

新中国成立后,鄱阳脱胎漆器更是一枝独秀,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及国际大奖,1961年人民大会堂修建时,鄱阳脱胎漆器大幅屏风及大型吊屏,被选作江西工艺品的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另有不少作品,亦被中央美术馆所收藏。

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县位于鄱阳湖东岸,素有千湖之县的美誉。千百年来,鄱阳湖区人民依湖而居,入湖而作,饭稻羹鱼,沿习了传统捕捞习俗,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实践经验。

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有数百种之多,可分网、钩、箔筌、杂特四大类,此外,还有开、禁港、造船、下水、渔讯、节日活动等习俗以及渔钩制作技艺,全鱼宴特色烹饪技艺,多是家族式传承和地区性沿袭传承,尤以地区沿袭传承突出。

鄱阳渔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渔鼓,属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是江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曲艺品种。鄱阳渔鼓融饶河戏、鄱阳民歌小调、鄱阳渔歌及鄱阳大鼓的音乐旋律为一体,形成了浓郁的鄱阳水乡韵味和优美的曲调,有关专家称其为“江西曲艺一枝花”,被誉为一朵盛开于鄱阳湖上的民间文艺奇葩。

鄱阳渔鼓作为一种被鄱湖水滋养了千年的渔文化,属于别具一格的地方曲艺,在鄱阳县乃至全国都曾经流传甚广,曲调优美,融说、唱、表演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水乡风韵和地方特色。

鄱阳渔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2年民歌手张光明参加上饶地区青年歌手大奖赛演唱鄱阳渔歌《鄱湖一片水汪汪》《赶鸬鹚》

鄱阳渔歌,从宋代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鄱阳渔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音乐中各种元素(调式、旋律、演唱风格、真假声的运用等)极具特色。

如男女对唱《害我撑船都落了篙》;女声独唱《问声我郎几时归》,旋律起伏大,加之句中有"嘿嘿嘿嘿"衬字的连用,有行船呼风之感,多在开船后走风时唱;《我想情歌日落山》虽多在行船走风时唱,但此歌必用假声演唱,又具另番韵味;男声独唱《造起船头好跑》、《我靠打渔去营生》,都是行船走风时必唱的,音节明快有力,更具雄性气势。还有一种男女老少都可唱的,如《水中捞月一场空》,节奏舒缓、随意,此歌多用于岸边的晒网、织网、修船或在室内干某些渔事时唱。

灌芯糖制作技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灌芯糖是一种经手工技艺精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外形为圆柱形,长短可自由截取,形似香烟。外层为一层薄薄的麦芽糖皮,里层包着主要由:糯米、小麦、植物油、黑芝麻以及姜、陈皮、桂花、茴香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芯料,是一种古老传统低糖生态食品。2010年6月,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王庙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张王庙始建于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主祭唐代靖忠王张巡。庙会以庙事伴随商贸活动形成(史称赛神会),早期的庙会只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历史以来在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开始,历时七天,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张王”(张巡、公元709-757年)、“柳母出巡”省亲活动。

鄱阳民间为了祭祀爱国英雄张巡,在当地形成“封妻荫子”民俗,有《柳母娘娘传说》故事中流传至今,形成了系统的昭彰忠烈民间礼俗。明清时期,张王庙庙会在当地已经形成“集市”与“迎神赛会”形式,是当地民俗展示、民间集贸、酬神、用章明教、昭彰忠烈的民俗文化典型代表,成为鄱阳庙会文化盛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2013年5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宴公庙庙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管驿前晏公庙立庙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庙会活动是明万历年间起始并延续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以佑风调雨顺、农渔兴旺。庙会主要形式是以道家法事打醮请“水神“祈福求安、渔具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渔俗活动。2012年8月入选为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瓦屑坝祭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洪武年间,江西迁湖广移民214万人,其中饶州府移民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人是从饶州府鄱阳瓦屑坝乘船迁出。瓦屑坝是明初“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集散地,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鄱阳瓦屑坝祭祖的习俗已延续了600余年,祭祀习俗已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祭祖仪式上,各个族旗迎风飘扬,民间大鼓、二胡、唢呐等鸣报奏乐。身着明代服饰的青年抬着先祖牌位进入祭祖大典仪式现场,移民先祖牌位登台享祭,全场庄严肃穆,接着点燃根香和蜡烛,敬献花篮,移民后裔向祖先敬献“三牲”“五谷”“鲜果”等贡品,恭读祭文,移民后裔代表致祈词,上香并行三拜九叩大礼,整个祭祖习俗的展现,让瓦屑坝移民后裔无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传统榫卯制作技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传统榫卯制作技艺传承历史源于寺观塔幢与府衙的兴建。鄱阳传统榫卯制作技艺以师承方式流传于民间。对原木采取开料锯解、定型、磨光、开榫、凿卯,历经锛凿砍削、锯切铲刨、剔雕刮磨、使鳔攒活等几十道工序,形成立柱、横梁、顺檀等结构性木构件,运用榫卯技法使其相互契合,形成舒张有度、契合严密、稳固的木架构结合体,是传统木作技法的关键体系。

饶河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饶河戏,又称饶河调,是赣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她综合江西各大戏剧种的各种声腔,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流经鄱阳县城的饶河命名。是饶河(鄱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变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等皮黄声腔溶融揉合,形成的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戏剧,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3年,鄱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戏剧)之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2:47 , Processed in 0.0571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