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705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5-2 11:01:10 | 查看: 435|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京地区夹纻金漆地藏王菩萨

尺寸:高185cm

夹纻工艺在中国古代塑像技法中独树一帜。夹纻原是漆器的一种制作技巧,后来在塑像上也得到了灵活运用与发展。夹纻之“夹”是布料加灰之意,夹纻的“纻”,是苎麻、麻布的古称,与苎同义。夹纻工艺源于战国时期,历史悠久。夹纻塑像的传统技法,是以黏土塑制泥胎芯,在像芯上编织细笼,然后裹麻布,再以纻麻及生漆调瓦灰层层交错,由于生漆加上细瓦灰具有水泥般的坚固强度,加上纻麻的张力,犹如建造房子,纻麻就是钢筋,生漆瓦灰即水泥,所以是非常坚固的。等漆干燥凝固后,再把泥胎脱出来,表面再以生漆调色加以打磨装饰,成中空体轻的夹纻像。经过夹纻工艺的处理,佛像色彩鲜艳,呈现出一种光润亮泽的质感,并且不宜开裂、变形,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东汉以后,伴随着佛教的兴盛,流行行像供养。“行像”既要高大,又要体轻耐用,夹纻工艺便可满足需求,于是夹纻工艺被运用于佛像的制作领域。到了隋唐,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对于佛像的需求加大,也导致了佛像制作工艺的进步。唐天宝二年,扬州大云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鉴真和尚及其弟子还把夹纻工艺传入日本。时至今日,日本唐招提寺内仍保存有四尊唐代漆造佛像,这些都是夹纻技艺东传的实证。然而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之后,再加上战祸连连,如今唐代的夹纻佛像存世极少,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尊中国唐代夹纻佛像,源自山中商会山中定次郎。当年山中定次郎认知到其材质和艺术性的珍贵,花高价购买三尊夹贮佛,其中一尊现藏于大都会。

夹纻佛像到清代仍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为皇家御用的高级工匠掌握,至今在承德外八庙、北京雍和宫保存了不少夹纻佛像珍品,如溥仁寺慈云普荫殿十八罗汉像、雍和宫的雍和宫殿十八罗汉像等。夹纻佛像存世体量大者十分少见,又因质轻,便于携运,早期的夹纻佛像大都被人搜罗而去,流落国外,如今得见如此硕大的体量与保存状态者,更加珍贵难得,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夹纻佛像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加之精品存世量少,成为顶级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也受到藏家的普遍青睐。

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据《地藏十轮经》讲,其道场在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受释迦牟尼佛的咐嘱,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至弥勒佛降生人间前这段时间内,六道一切众生皆由地藏菩萨来教化。众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在八大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会出现比丘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地藏王菩萨呈比丘相,面相方圆,嘴角带着祥和的微笑,颈部饰有蚕节纹;右手结甘露印,坐于木质宝座上,姿态端庄慈祥;着通肩式袈裟与僧裙,衣纹富有质感,衣褶线条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优美,衣摆轻柔地垂搭于座面,写实技法高超;造像躯体敦厚,体态匀称,面部与手足的刻画生动写实。该像的坐姿十分特别,右腿舒坐,左腿曲盘,左脚掌向上叠放于右膝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尊地藏王菩萨造像整尊坐像高达1.85米,塑造工艺与髹漆技术一流的珍贵夹贮胎,应为皇家力量所作,尽显皇家艺术气象,应曾经供奉于重要的皇家寺庙。自元定都至今,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所发展出的京工技术,经历数百年,逐渐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造像分支,其在元明清三代所出佳品更是灿若繁星。然七百年沧海桑田,能够留存到现在的完整佳品少之又少,珍稀之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6:12 , Processed in 0.0487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