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837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8-30 15:02:14 | 查看: 1126|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往年正仓院展的海报

在公布的“出陈宝物一览”中,有两件唐代螺钿美器,一件是来自中仓的玳瑁螺钿八角箱,另一件则是来自北仓,有着“中国最美铜镜”之称的螺钿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玳瑁螺钿八角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平螺钿背八角镜

看到这些历经1300多年岁月仍光彩照人的大唐遗珍,是不是很吃惊? 那问题来了,螺钿是什么? 为什么唐代螺钿镜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铜镜”? 今天,关博君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带着珠光宝气从江河湖海而来

通过上期对唐代“练形神冶铭瑞兽葡萄镜”的介绍(复习戳这里),我们知道铜镜工艺发展至唐代达到又一高峰。镜背的设计别出心裁,各种装饰方法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大唐气象,这其中就有“螺钿”的身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制作螺钿的原料——夜光贝

螺钿,luódiàn,也叫“螺甸”、“螺填”等。“螺”是材质,一般是有珍珠内层的螺蚌;“钿”指镶嵌,镶是帖在表面,嵌有夹在中间的意思,统称制作方法。“螺钿”合起来就是把螺蚌壳磨成人物、花鸟等图案薄片,用大漆作粘合剂帖在器物表面的一种装饰工艺。

螺钿起源于商代,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燕国墓葬中就出土过西周螺钿漆器。到了唐代,螺钿工艺发展成熟,唐人始创将螺钿用于铜镜装饰,这从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传世螺钿精品和国内考古出土的螺钿铜镜中可见一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日本正仓院藏 平螺钿背八角镜(局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宴乐图螺钿铜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宴乐图螺钿铜镜(局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最美的铜镜就是它

不同造型的螺蚌壳粘到素铜镜背面后,接下来要髹(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漆、研磨、抛光,最后还要在上面用阴线刻出花纹。经过这一系列处理的螺钿镜,自带七彩宝光的白色螺钿在黑色漆地的衬托下,显得光彩照人,熠熠生辉。有时,为了使螺钿镜更加美观,在螺钿之间的漆地上还会填入绿松石、青金石、琥珀、玛瑙等宝石,这样就更加五彩斑斓、如霞似锦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平螺钿背八角镜中枣红色的琥珀和碎螺、松石嵌片

针对正仓院藏的各类唐代螺钿镜,复旦大学历史学院韩昇教授说:“把南海出产的夜光贝,东南亚出产的琥珀,特别是缅甸出产的红琥珀,以及中东出产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既有吉祥的衔枝飞鸟和象征爱情的鸳鸯,还有中国特有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能用这么多国家的珍宝来构成中国图案,显然只有唐朝才能做到。” 是啊!鬼斧神工的华丽工艺与海纳百川的中外文化碰撞孕育出的唐代螺钿镜, 享有“中国最美铜镜”的赞誉自然是名至实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出土的宴乐图螺钿铜镜(局部)

螺钿镜创于唐前期,流行于盛唐,现在日本正仓院传世的9面(北仓7面、南仓2面)和中国国内出土发现的7面螺钿镜基本都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安史之乱后,经济遭到破坏,唐王朝日渐衰落,再也无力铸造奢华的螺钿镜了。

可惜的是,国内出土的唐代螺钿镜多有损毁,凭着有效的管理,被遣唐使带去日本的螺钿镜反倒被妥善保藏至今,得益于此,我们才能窥见中国最美铜镜的历史原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成员众多的特种工艺镜大家庭

汉唐时期,国力强盛,铸镜工艺发达,除了由单一青铜材质纹饰为主的普通铜镜外,当时还有一类大量采用其他复合装饰材料加工而成的铜镜,比如复合镜、镶嵌镜、彩绘镜、金银平脱镜等。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螺钿镜,也是其中的一员,它们一起被称为“特种工艺镜“。

中国海关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必忠必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铜镜展”上,也有三枚汉代的特种工艺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鸟虫篆铭彩绘镜

西汉早期 直径28.3厘米 重1102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错入铜镜内的鸟虫篆铭文(局部)

这面朱漆彩绘镜的外区描绘了四组人物,内区是错入镜面的鸟虫篆铭文,对照铭文和出土的战国青铜器,会发现有着强烈的楚地风格。有资料表明,彩绘镜主要出现在汉文帝后期至汉武帝前期,流行大概半个世纪,因此,现在存世数量不足20面,其中图案清晰、色彩鲜艳的,当数展出的这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另一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描白”(富锡)神兽纹博局镜

西汉晚期 直径13.9厘米 重482克

所谓“描白”,现代名“液态富锡工艺”,即先在镜背上涂一层富锡涂料,等固化后再用笔蘸着另一种含锡量更高的涂料,在之前的涂层上画出纹饰,最后经加热而成。从春秋时代开始,这种工艺就用于兵器、铜镜上,过去民间称为“水银沁”,后经科学证实,其实是经富锡工艺处理后呈现的银色效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叶八凤纹错金铁镜

东汉晚期 修复后直径32.3厘米

古镜以青铜材质最多,但进入汉代后,随着冶铁工艺的发展,现在我们常见的铁成了铸镜的时髦材料,而且,非富即贵不能用。这就像18世纪的铝,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用银质餐具招待宾客,而他自己却专享铝勺、铝盘、铝碗的待遇,这在历史上还真是很有意思的巧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叶八凤纹错金铁镜(局部)

铁属活泼金属,很容易生锈。这面东汉的铁镜经过近两千的岁月侵蚀,损毁严重,在修复后,仍能看出当时工艺的风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汉尺8寸错金铁镜,台北故宫有汉尺9寸素铁镜,这面展出的铁镜,不仅尺寸更大,而且还有错金特种工艺,更加难得一见。在此,欢迎大家来中国海关博物馆参观“必忠必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铜镜展”,一睹这组特种工艺镜的风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古代艺术

审美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层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8:37 , Processed in 0.0649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