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 ·文化产业四川省 凉山彝族漆 工艺现状研究张师源(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摘 要:本文是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漆工艺的考察,目的是探寻民族工艺的发展现状。关键词:四川省;凉山彝族; 漆器;现状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的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历史悠久的彝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彝族传统工艺,如刺绣、银饰、木雕、 漆器、服饰等,都极具民族特色。彝族漆器同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从传统部落社会延伸而来的家支,至今仍在彝族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一门手艺通常在家支内世代相传,如银饰世家勒古家族、毕摩世家吉克家族,漆器则是吉伍家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喜德县,被誉为“彝族漆器之乡”。据说喜德县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吉伍家族世代居住在这里,漆艺在这个家族已传承了10多代。由于漆器是纯手工制作,加之土漆漆膜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环境慢慢干燥,费工耗时,过去只有皇室和达官贵人方能享用,价值极高。1 制作工艺彝族漆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工艺有40多道程序,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选坯。制作漆器的原木是格尼(桦槁树)和索玛(杜鹃花树),格尼用于制作大餐(酒)具,索玛用于制作小餐(酒)具。
漆器的原胚取自生长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桦槁树、紫荆花树和杜鹃花树,只取其中直而匀称的几段。原胚不能曝晒,需要放在地窖里阴干。第二,制作粗坯。彝族漆器的坯胎分为粗坯和细坯,粗坯是将原木砍削成形。制成后要深埋地下,堆上农家肥令其发酵。经过这种处理制作成的漆器不易变形裂开、经久耐用。第三,制作细坯。这是在传统工场里制作漆器的具体形状。工场挖成长形方坑,上面搭着木架,附着皮带。要有人坐于木架上踩动装置,技师坐于工场上方,对木胎进行加工和精细制作。第四,上漆。原胚制好后便是上漆。漆液采自山上野生漆树,乳白的汁液经特殊处理后,便成了黑色的底漆。所有漆器都要在木胎上用黑色打底,底色至少要上3层。上一层颜色彻底阴干,并用椭圆扁形鹅卵石进行干磨后才能上下一层。等最后一道黑漆阴干后,才能彩绘,要先上黄色,再上红色,顺序不可颠倒。黑、红、黄3种颜色,代表着彝族人的崇拜。彝族阶层以“黑彝”为贵, “白彝”为卑,黑色是土地的象征;红色是火的象征,火带来光明和温暖;太阳是彝族人的信仰,黄色象征太阳的光辉。第五,成品储藏。漆绘完需要阴干储藏。以往是在土墩里横挖一个小窑洞,在洞中铺一层青松叶,然后将漆器平放洞中,不能拥挤堆放。
最后盖上石板,用布絮堵住缝隙,密封严实。现在只需在阴干房里,将大盆覆盖于刚漆好的漆器上,隔三岔五洒水,保持湿度,避免灰尘与阳光。从木料的选择到纹样的绘制再到阴干储藏,漆器的制作流程十分烦琐。从采伐原木到验收、清洁,整个漆器制作耗时少则13个月,多则3年,这样制成的漆器至少可以保存300年。2 造型特色根据漆器的形状特征,一般分为库祖和艾持两大类。库祖类即木质汤钵、高脚菜盘、矮脚菜盘、木碗、酒杯等器皿的粗坯,艾持类主要指的是大锅勺、小汤勺、发簪等用品的粗坯。这两类粗坯的主要区别在于胎体形状,库祖类胎体呈圆锥或圆柱形,艾持类胎体呈半椭圆形。彝族漆器的品种主要有鹰爪杯、汤钵、高脚菜盘、矮脚菜盘、葫芦形酒壶、撒拉博酒壶、牛角杯、羊角杯、鸟形酒杯、木质汤勺等,也有马具、兵器、乐器、宗教用具、装饰用品和建筑材料等,形式多样,构思巧妙。例如,撒拉博这种有吸管的酒具和鸟形酒具从器皿脚底小孔向里注酒,将酒具正立滴酒不漏,且不易蒸发,直接从吸管或“鸟”嘴吸取酒水即可。漆器表面一般绘有日月星辰、花鸟虫鱼等图案,纹饰大多自然写实,动物纹样居多,植物纹样次之,兼有生产工具与生活纹样。主要花纹有牛目纹、鸡冠纹、羊角纹、鱼刺纹、虫纹、蕨芨纹、月牙纹、网纹、链条纹、窗格纹等。
这些图案大多不需要完整的描绘,抓住某个局部的特点象征性地表现即可,并且所有的线条都不借助尺子、圆规等工具。漆器具有不腐烂、不脱漆,耐酸碱、耐高温的特点,其制作以生活用品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漆器也制成旅游纪念品和收藏品。3 发展状况在大凉山,彝族漆器这种古老又传统的技艺在今天,既面临发展机遇,更存在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漆艺发展迅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凉山地区相继成立凉山民族工艺公司、昭觉县结盟民族工艺有限公司,带动漆器的制作与销售。2004年,喜德县被凉山州命名为“彝族漆器之乡”。2008年6月,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009年,文化部公布彝族漆器第十六代传承人吉伍巫且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些年,彝族漆器先后出现在上海世博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民交会、东亚漆器研讨会中。2017年,我们甚至在电视剧中看到了彝族漆器的身影。在大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翼族使用了传统的漆器鹰爪杯。如今,彝族漆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漆工艺的繁复,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这些清苦的劳作,传统的彝族漆艺的传承仍处于濒危境地。
进入新时期,漆器的制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原胚的制作,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作;其次,是漆液,传统的植物漆和矿石染料成本高、费时费力,只有7~9月期间能作画,其余季节均不可用。而化工原料便宜又方便,便取代了传统漆液。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化工漆液过于光亮,鲜艳的柠檬黄取代了原本庄重的明黄。漆器制作的简便快速,提高了产量,这让市场一度出现饱和,不少公司纷纷倒闭。同时,受市场利益的驱动,也不乏滥竽充数的产品。4 未来走向中国漆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秦汉以后发展尤为昌盛。在我国,著名的漆器工艺有天水雕漆、平遥推光漆器、波阳漆器、福州脱胎漆、北京雕漆等。与这些相比,彝族漆器在工艺上未免古拙。但在文物出土较少的凉山地区,漆器无疑是彝族的“活化石”,见证了彝族千年的发展。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以及“留得住乡愁”口号的号召下,彝族漆器的发展前景应是很可观的。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漆器,在今天如何进一步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为了民族手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彝族漆器的投资、保护、宣传与监管力度,大力发展凉山地区的旅游业,让漆器成为像川剧变脸和大熊猫一样的四川名片;其次,严格把控漆器的质量,杜绝滥竽充数的产品;最后,可以在各大高校的博物馆和省、市博物馆中增加彝族漆器的收藏。
还可以像绵竹年画一样,在高校内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基地,鼓励年轻的大学生投入到漆器的制作与创新中。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数字媒体库,增加网购平台,记录漆器的制作流程与产品,方便大伙足不出户也能欣赏到漆器之美。彝族漆器文化,在彝族悠久的历史中璀璨而耀眼,我们应加大对民族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让文明代代相传。参考文献:[1] 范例 . 浅析凉山少数民族工艺[J]. 攀枝花学院报,2006(08).[2] 张建世,杨正文 .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M].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3]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 凉山彝族文物图谱(漆器)[M].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4] 马山 . 彝族漆器——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传承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万方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