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 明清两代。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 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
一件小小的剔红盘、盒、盏可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据记载,在明代一个剔红盒的价格等于当时一个长工一年多的工资,价格足够一家八口人食用一年。
元代雕漆的工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宋元时期雕漆作品的特点是刀痕不露,磨工大于雕工。
元 剔红漆水仙花纹盘
明代, 永乐很喜欢 漆器,将之纳为官营工艺,设厂督造。永乐时期果园厂的剔红漆器,色泽枣红饱满,雕琢圆润, 髹漆层较厚,多者厚达百层,尤其是花果题材的作品,有的花纹起伏竟达三、四层之多,花果纹饰更加凸显。
明 永乐 剔红漆百合花纹盒
明 永乐 剔红漆牡丹纹盘
明 永乐 剔红漆桃花纹盒
明 永乐 剔红漆牡丹纹葵瓣式盏托
明 剔红漆梅花水波纹盒
清朝,自然首推是 乾隆工。乾隆时期的雕漆技法集前代之大成,有继承又有发展创新。原在造办处"牙作"当差的南方牙匠,乾隆时命他们雕刻漆器,他们自然追求雕牙般的精细纤巧。乾隆时期大量的雕漆交由苏州制作,苏州匠人则将雕刻竹木逸品奇俏清新、气韵生动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乾隆时期雕漆的技法形成了新的风格。
清 乾隆 剔红漆芙蓉纹尊
清 乾隆 剔红漆采菊图盒
清 剔红漆花卉纹梅花式瓶
欣赏过元明清三朝巅峰的剔红作品,哪一时期的你更中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