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屏是中国古代家居中的必备物品,但我们现代人却对它很陌生,因为我们的居住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不再需要这类物品。
古代房屋是木质的框架性结构,各功能空间连通在一起,不像现代房间这样格局清晰,几室几厅很鲜明。
所以古人需要在大通间里放置一些隔断,既
分割了空间,又挡住了穿堂风、小阴风。
这些用作隔断的
屏风,逐渐演化为各种形态,其中就包括插屏。
大观园潇湘馆,三间房实际上是大通间
一、插屏的起源
我国使用屏风的历史很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屏风就已经作为实用家具出现,被称作“邸”,指身后的一块大方板子。
《史记·孟尝君传》中有关于
战国时屏风的记载: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说的是“战国四公子”之首的孟尝君,在与门客交谈时,安排史官在屏风后边偷偷记录所谈内容,和门客父母的住处。门客走之后他就派人去探望其亲属,赠送他们财物。
可见屏风在战国就已使用,是很古老的家具了。
早期的屏风都比较大,常见的有围屏和地屏,充分发挥了挡风、分割空间、显示身份的作用。
围屏
地屏
唐代杜牧在《秋夕》一诗中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该诗描绘的是一个失意宫女的深宫生活图,中秋这天夜里,宫女坐在石阶上,一面拿小扇子扇着飞虫,一面仰望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满怀心事又孤寂凄凉。
当时的屏风已有装饰图案,称为“画屏”,画屏也成为诗歌描写的常见对象。
后来屏风在进化中,发展出砚屏、枕屏、炕屏等不同用途的多元化品种。
枕屏,就是放在枕头旁边的屏风,防睡觉受风。白居易曾说过:“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就是在脑袋旁边放一个屏风。
砚屏主要是文房用品,用于挡风,防止研墨后墨汁很快被吹干。宋代文人赵希鹄说:“古无砚屏……自东坡、山谷(黄庭坚)始作砚屏”,认为是苏东坡、黄庭坚发明了砚屏。
砚屏
炕屏就是摆在炕上的,《红楼梦》中有一个情节,是贾蓉是向王熙凤借玻璃炕屏的。宁府来了贵客,贾蓉想向王熙凤借玻璃炕屏显摆,既看出玻璃的珍贵,又看出炕屏的流行。
刘姥姥身后的炕屏
插屏是由座屏发展而来的,屏心可以插在底座上,这只有在社会生活足够丰富,制作屏风的工艺足够淳熟的时代才能出现,插屏逐渐摆脱了座屏的实用性,发展成家居生活中的重要装饰品。
二、插屏的高峰:
明清
早期的屏风是固定的,移动时很不方便。因此很多古董座屏的两边都有提手,方便搬动时用劲。
到了明清以后,出现了屏心和底座可以分开的插屏。
分体式的插屏便于使用,
精美的屏心也可以单独拿下来欣赏把玩,因此插屏在明清变得非常流行。
马未都老师在节目中演示把插屏屏心拔下来 来源:广西卫视
随着插屏功能的演变、工艺的进步,放在桌上插屏逐渐变成了一道风景,它的装饰功能得到加强,慢慢观赏性替代了实用性,成为重要的观赏性屏风。
明清插屏除了结构上的进步,它与前代最大的不同于就在于它有精美的屏心。
工艺卓越的屏心使明清插屏正式成为高雅艺术品,它使插屏具有了丰富精湛的技法、五花八门的内容、应有尽有的材质,成为明清流行家具,深受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喜爱,并在此三朝期间得到迅猛发展,创造出大量华丽精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