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705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4-15 08:02:23 | 查看: 394|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陈伟凯 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蔡水况作品《波月洞降妖》。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陈冬)提起“漆线雕”,一定要提及这位老人——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蔡水况先生。他的人生,全部填满了漆线,78岁的他说,只想把漆线雕这门手艺永续传承下去。在今年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特别日子里,蔡氏漆线雕为蔡水况大师举办了从艺60年纪念研讨活动。

这个纪念活动早在2015年8月,也就是蔡氏漆线雕成为福建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十周年之际就已拉开序幕,其间曾在厦门和台湾举办了蔡水况大师及徒弟系列精品展览。今年,则是蔡氏漆线雕成为厦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十周年,除了举办纪念交流研讨会外,还出版了纪念画册一套两本。

十几岁时,蔡水况就跟随父亲蔡文沛学习漆线妆佛的全套技艺。1973年,蔡水况大胆地把原本只是依附在佛像神像、古装人物身上的漆线图案装饰工艺剥离出来,使其“附着”在蛋壳、瓷盘和瓷瓶上,就是这次革新,让这门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年,蔡水况将其重新命名为“漆线雕”。

作为“漆线雕”工艺品的命名者和创新者,60年来,蔡水况以其精湛的技艺创作了无数生动的漆线雕艺术经典作品,让世人领略了厦门蔡氏漆线雕技艺的精美绝伦和艺术价值;他呕心沥血培养出一大批有朝气、懂技艺、能创新的一代骨干和新人,传承了这门技艺的脉络,成就了蔡氏漆线雕技艺的发展后劲。晚年的蔡水况,70多岁仍旧穿梭于社会和学校的各个角落,为挽救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工作着。

蔡水况不仅是蔡氏漆线雕的核心人物,更是全省、全国漆线雕行业的领军人物,为厦门工艺美术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赢得了声誉和赞许,成为厦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而蔡氏漆线雕在用心传承、专心保护和开心创新、全心发展的“四心”理念指导下,让这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2014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我的艺术生涯

一甲子一晃而过。如果真的要回顾这段六十年的经历,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选择对漆线雕比较有影响的几个大事例来讲述。

●蔡水况

1972年

工艺人员归队

那年5月,归队是为了发展手工艺出口,争取外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严禁创作和生产,所以金木雕(新中国成立后雕塑社装佛像的工艺名称)首批归队的只有两人——我和老父亲蔡文沛先生。原先我是制作佛像的,对于新时代的创作完全没底。有一天,经过彩蛋车间看见工人们在画彩蛋,突然触动了我的神经,激发了我的灵感:蛋壳能作画,应该也可以表现漆线图案。我马上向他们借了几个蛋壳回到工作室。经过设计、定位、打稿,着手制作,把自己掌握最熟练的漆线龙、凤各做了一个。最后贴上金箔金光闪闪,同事们过来观赏这“龙、凤金蛋”都感觉很有新意……当时,我只是做个尝试不敢寄托成功的希望。

“金蛋”送到了广交会,几天后消息传到工艺美术厂:所有参展品种都有订货,而最大的订货量竟然是“龙、凤金蛋”。这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使我万分激动。它就是成功的希望!有了这个成功就有了生存的保证,使得原本走下坡路的金木雕绝处逢生,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工艺新品种。从此,我对创新工作充满了信心。

1973年

重新取名“漆线雕”

由于1972年 “金蛋”受到欢迎,1973年我更有信心、也更有意识地再创作,考虑将瓷盘、瓷瓶以及木胎香炉瓶等作为载体,设计了各种不同漆线图案样品共十件。选送样品的清单上必须填写“品种名称”,怎样填写?思考片刻,根据创新的样品材料和制作技艺都属于漆线装饰工艺,而此前漆线装饰神像工艺改名叫“金木雕”,联想至此我就用“漆线雕”三个字填写表格。“漆线雕”命名的这三个字就是这样来的。

当年所送的十件漆线雕样品,在“广交会”都有订货,部分品种订货量还超过上届。单单一个小巧玲珑小香炉瓶就订了一万个,听说是罗马尼亚的订单。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是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1981年

重塑南普陀寺四大金刚

那年10月,我接到重塑厦门南普陀寺山门四大金刚的重大任务,主要负责主持工程和总设计工作。塑造的程序按塑造大形、粉底磨光、漆线装饰、上金彩绘等工序进行制作,参与人员有工艺师、技术员和工人总计25人。每尊金刚身高4.3米,底座高0.8米,宽2米,总高5.1米。制作如此大型的塑像是第一次,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碰到料想不到的难题。作为工程的领头人,我责任在身,必须想方设法克服发生的问题。

第一尊金刚是共同操刀制作,从大形到细节按步完成。在进行整体修光时,因喷水保湿出现了问题,百般折腾勉强解决。当时我就想,如果不改变方法,不但耽误工期,还会影响作品质量。于是,我决定从第二尊金刚开始改变制作方法:先由我主刀造型,从局部入手再把住各个重要的链接点,步步推进。这种组合雕塑,既克服了修光难等诸多问题,又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工效,保证了质量,更重要的是使所有塑像风格协调统一,因此,后续的粉底、漆线、上金彩绘三道工序也顺利衔接。1983年7月,四大金刚顺利完工,得到了寺方妙湛方丈的满意验收。

在这两年多时间,虽然绞尽脑汁、全力以赴十分辛苦,但经过这次艺术实践,让我对制作大型塑像有了新的认识,学到了许多新方法,累积了各方面的经验,受益匪浅。

1985年

潜心十年完成系列作品

这一年,我计划用十年时间创作完成一系列的漆线雕作品,用意在于:纪念父亲蔡文沛开创漆线雕艺术三十周年(1956年—1986年);为自己从事漆线雕艺术三十周年做一个总结;为展现蔡氏漆线雕全套优秀技艺留下完整的样板,让后人对这一技艺有具体的实物可以观赏。

我特别选择中国四大名著、民族英雄、民间故事等题材进行构思创作,以不同形式塑造老、中、青人物形象,力求作品多样化。为了作品能够长期保存,作品都采取大漆脱胎坯体。一切齐备,各项落实,进展顺利。当第十四件作品完成之时,时间已是1997年了。

这十二年的创作,是倾心的劳作,呕心沥血的历程。尽管历时较长,但最终是实现了期盼的愿望。

总结我一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所创作的每件作品,都是投入了最大的精力。这种执着出自于责任感,从未考虑过以后得到什么回报。这种心态一直贯穿在我的艺术人生中,使我没有多余的负担和压力,可以心平气和随心所欲地去从事工作。这个责任感的动因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为蔡氏漆线雕事业的发扬光大而努力;二是为老父亲完成他生前对漆线雕所寄托的希望,以报答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回顾六十年的从艺生涯感想甚多。有一点可以自我肯定:我对漆线雕的生存发展是真心实意做出了努力,问心无愧。20世纪70年代的创新纯粹是为个人、工友和企业的生存而做的,其后的创作则是为祖传技艺的持续承传而做的。如果取得了一点业绩,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谈不上贡献,我只是比别人先走出了一步而已。蔡氏漆线雕的发展要感谢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公司全体员工努力的成果,把业绩归功于我个人太不公平,我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如今,我的几个弟子已是创作的中坚人才,蔡氏漆线雕后继有人,我心里非常欣慰。六十年艺术生涯已经过去,但是,我会记住政府对工艺美术的关心和重视,感恩时代!总之,我永远是蔡氏漆线雕传统艺术河流中的一滴水。

《蔡水况漆线雕作品》编辑手札(节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鹭鹏 (厦大出版社 副编审)

作为工艺美术作品集,《蔡水况漆线雕作品》的表现十分出色。

好的工艺美术作品集,或记录创作者自述,或展示收藏机构识鉴,或收存第三方批评,其中之一能使读者有所得,就算佳作,而《蔡水况漆线雕作品》身兼其二。

蔡大师的漆线雕是雕塑的样貌又有戏剧的法度,杂以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和第三者的艺术批评,使雕塑不仅仅是雕塑而更具综合性,即雕塑不只展现作者所捕捉而凝固展示的那一场景,而能让观览者观是景而起波澜,这一波澜,起兴所在必然是作者。就这一点而言,将水况大师称为雕塑的鼓书艺人,再传神不过。

大师之为大师,不只在于其作品所呈现的技艺之超凡,更在于其艺术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嵌入程度之深入,就这一方面而言,《蔡水况漆线雕作品》一书所揭示的创作者与批评者的良好互动意义甚大。该书中,名为批评其实记录作者自述之处有多处,径直可以作者口述视之。执笔者长期与水况大师交游,对于其作品创作缘起始末相当熟悉,故其落笔颇有节度,直指观赏者的疑问所在。这一呼应说明,创作者身处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之中,“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有匪君子,如切如磋”之故。此中道理,一如脂砚斋于红楼,票友于京剧。

可惜的是,该书的批评对于漆线雕之独特工艺,着笔太少。亦只记录诸作品重要获奖时间和级别,对于收藏机构的识鉴少有披露,不可不谓遗憾。

值大师从艺六十周年,喜寿七十八之际,谨为贺,祝云“芳华幸毋谢,等闲添海筹”。

【徒弟感言】

师傅是良师益友

●王志强(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厦门漆线雕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公司总经理)

1976年我开始学习漆线雕。1980年就业分配到厦门市工艺美术厂漆线雕班组,有幸受教于蔡水况师傅,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为一名漆线雕艺人。

师傅是一个性格开朗、言行率直的人,他喜欢开玩笑,但在工作中却是非常较真、一丝不苟。

1996年,工厂接到台湾一家寺庙一组大型漆线雕作品的订单。领导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我,让我组建制作团队。当时年轻人没有经验,不巧蔡师傅闭门谢客制作作品。犹豫许久,我试着到师傅家求救,师傅热情接待了我,听完我的请求,他沉思片刻后说,“你们碰到了困难,我会尽己所能帮助,但我有个要求,你们不能发工资给我,帮助你们是我应尽的责任,给我钱,这事就变味了。”最终,历时8个多月,在师傅无私的帮助下,任务如期完成。师傅传授给我的不仅是漆线雕技艺,更让我学会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不计私利的奉献精神。

2006年,我与师妹、蔡师傅的侄女一起向蔡水况大师行了“拜师礼”。感恩蔡师傅,您是我最敬爱的良师益友。

把对漆线雕的

热爱传承下去

●蔡彩[石][羡](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厦门漆线雕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公司技术总监)

家父早逝,幸得长辈们的照顾,让我到工艺美术厂学习漆线雕,那时我11岁。对于漆线雕来说,无论是打底、制线、盘线还是装金,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这条学习之路注定漫长而艰辛。

叔叔蔡水况对我的教导仍记忆犹新。那时年纪尚轻,自恃掌握了基本功,在制作龙凤盘的时候,对龙爪的缠线总是随心所欲,方向不一致。而这一切都被叔叔看在了眼里。他对我说,一个龙爪虽小,外行人未必看得出其中的差别,作为艺术工作者,尤其是作为蔡氏弟子,更应该怀有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蔡氏漆线雕这个招牌的责任之心;力求完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番话深深影响了我。时至今日,我也要求学徒们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我想,蔡氏漆线雕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和领头人蔡师傅严谨“治学”和追逐艺术品质的高要求分不开。

正值师傅蔡水况从艺60周年,我想把这份漆线雕的记忆和热爱传承下去,便是献给师傅最好的礼物。

平淡与坚持

●蔡士东(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厦门漆线雕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公司创新部经理)

我的父亲蔡水况说话声不大,语调平缓;走路很轻,腰板挺直;总面带微笑,十分可亲。

因为顽皮,我只念到初一,父亲很生气,他说:“你就进厂当学徒吧”。当学徒第一年,我大都在学习最基本的工艺。一年多后,父亲在家叫我做给他看,方才开始指导我漆线雕的要素要领,我茅塞顿开,并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上了这门家传的手艺。父亲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只要用心,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够成功”。

在父亲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闹天宫》。回想起2005年,父亲在上海博物馆库房里重睹我祖父1958年创作的《大闹天宫》时,犹如看到老父亲般热泪盈眶。可以说,孙大圣形象一直是我们蔡氏漆线雕最擅长表现的人物形象。2015年,我创作的脱胎漆线雕《齐天大圣》获得厦门文博会“第三届中华工艺精品”大赛“最佳传承奖”。

如今,我也从艺三十多年,父亲一直是我的榜样和力量。父亲为我的儿子取名蔡艺弘,这是父亲的美好愿望。我想,作为蔡氏家族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为“蔡氏漆线雕”的发扬光大不懈努力。

一个讲究与不讲究的伯父

●蔡超荣(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厦门漆线雕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公司创新部经理助理)

伯父不是一个讲究的人。他对穿衣从不讲究,只要合身就行。他对吃也不很讲究,简单至上,从不喝酒,但绝对不能不抽烟。

伯父也是一个讲究的人。他对工艺的要求十分讲究,单是从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阁楼上创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得出来。无论是哪件作品,大到气势形态,小到漆线盘绕,再到色彩搭配,都看得出他对作品的用心和对细节把握上的讲究,也就是这样的“讲究”,才使得他在艺术上取得极高的成就。

伯父对徒弟从来就毫不保留,记得刚开始学习漆线雕的时候,他总是耐心地教我线条的走向,还经常用图稿增加我们对漆线雕的理解。每当我们在创作新的作品期间,他也经常到现场来指导我们,提出作品不足的地方让我们改进。也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地积累,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有了更大的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8:17 , Processed in 0.0558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