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406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4-28 22:05:30 | 查看: 430|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将于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鄱阳瓦屑坝移民纪念馆开展非遗宣传展演、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鄱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宣传画廊)版面宣传、成果图片展和鄱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省市县名录实物展示为主,在活动日期间用文字、图片的形式立体地展示我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地点:鄱阳瓦屑坝移民纪念馆

时间:6月13日 8.00—11.00

鄱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

鄱阳脱胎漆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脱胎漆器工艺作为一门民间工艺,历经几千年流传至今,其纯手工制作的精密度和细腻度,是历代艺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915年,在江西鄱阳宗传六代的漆画工艺老人张席珍精心制作了一对脱胎漆器帽筒,作为“大中国”的工艺品送到世界工商博览会上参展,荣获巴拿马四等奖,此后,鄱阳脱胎漆器名享海内外。有些作品被称为国内首创。

鄱阳脱胎漆工艺以生漆(不含化学成份的原生漆)为原料。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50多道工序制成。

鄱阳草本灌芯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草本灌芯糖》史书记载,创始于远古时代公元年间我国的古【番】地域(今我国鄱阳湖东岸周边地区),历经唐、宋,得名清末,旺于二十世纪中期。本品采用草本植物五谷类作为馅料,用麦芽、糯米制作麦芽糖(古名米饴)作为皮料,经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是最早的民间美食之一。

鄱阳灌芯糖自西汉创制以来,在历代传承演变过程中,漫长时期的家家户户制作,制作艺人的不断创作改进和发展,工艺逐步趋于完善,并流传到鄱阳周边的乐平、万年、余干、弋阳等县市的部分乡村,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传统食品。

2010年6月,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鄱阳葱酥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湖鄱阳地区制作悠久的传统烧饼业文化遗产,制作工艺世代祖传,历史悠久。精选本地特色(香米葱)加工注馅,无限健康的名吃,时尚需求的美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古老“葱酥饼”的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烘焙技术相整合精制而成皮酥馅软,色泽诱人,风味独特,回味悠长,实乃居家旅游、馈赠亲友之佳品。

鄱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鄱阳赣剧饶河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饶河调,又称饶河戏,是深受饶河区域群众喜爱的古老剧种。在鄱阳,饶河戏不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

饶河戏大概起源于宋,形成于明,盛行于清。饶河人在接纳南戏、弋阳腔的同时,将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微调、乱弹、昆曲、秦腔、石牌调、南北词等诸腔棵为一体,且纳入了本地方言、民间小调等元素,致使其腔定调较高、粗犷激越。饶河调的这一特色与饶河两岸质朴、粗犷的民风极其相符,因而深受乡民们喜爱,也被称为“乡音”。

鄱阳渔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渔鼓发源于唐朝,成型于宋朝,流行于明朝。其腔调与中国古代唐诗的音律有关,是江西省汉族民间曲艺的一种形式,是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其主要代表作有《谋兰记》、《二观音》等。

6月13日非遗日活动现场

会有更精彩的展演活动等着大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自然遗产中的名山大川都不一样。它指的是一种以人作为主要的载体,用口传和身体方式来作为这种传播的文化遗产;是最能够实现民族凝聚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

鄱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鄱阳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是鄱阳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鄱阳县公元前221年建县,是与鄱阳湖最有渊源的县,鄱阳人民在与湖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形成了许多与“渔”有关的生产生活习俗,并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鄱阳湖渔耕文化的代表。鄱阳素有“千湖之城”、“候鸟王国”、“中国淡水鱼之乡”、“中国民间戏剧之乡”等美称。我们祖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我们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并得以保存下来。鄱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厚重基因。挖掘、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有责无旁贷的担当, 义不容辞的自觉 。

鄱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项目):

《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个项目):

《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鄱阳渔鼓》、《鄱阳渔歌》、《鄱阳饶河戏》、《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鄱阳瓦屑坝祭祖》、《鄱阳张王庙会》、《鄱阳管驿前晏公庙会》、《鄱阳传统榫卯制作技艺》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个):

《鄱阳春不老菜腌制技艺》、《洪皓故事》、《鄱阳大鼓》、《鄱阳民间故事》、《鄱阳葱酥饼制作技艺》、《鄱阳正骨疗法》

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9个项目,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27人,编辑整理出版了《鄱阳民歌集成》一书。《鄱阳民间故事》已整理完成初稿。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鄱阳文化发展强根固本、夯实当下我县文化创造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鄱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刊)

(图片可点击放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内容提供:鄱阳县文化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鄱阳县融媒体中心

PYRMTZX

美在鄱阳

中共鄱阳县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8:15 , Processed in 0.0610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