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751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5-6 04:01:17 | 查看: 1240| 回复: 0
这个金鱼缸有着黑漆漆的盆底,似乎水深不可测。游在水上方的鱼儿白得亮眼,那条金色鱼正摆着尾,它潜在水底的同伴则显得黯淡了点。它们优雅的鱼鳍丝丝可见,仿佛下一秒便要激起水中的层层涟漪。可是,无论你看多久都不会再动,这里被时间定格了。这个金鱼缸其实是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大师郑益坤的代表作品,因其逼真灵动而曾被评为“气死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同列“中国工艺三宝”的福州脱胎漆器,相比前两者要受到更少的关注。就算在它的原生地福州,也有许多人并不了解它。它是失传的夹纻技艺的重生,采自天然生漆,加以髹饰技法,集轻盈与瑰丽于一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脱胎换骨始出来

相传清朝年间,漆匠沈绍安在帮人修补庙里的破旧牌匾时,发现木头虽已腐朽,但是用漆灰麻布做的底坯却完好无损,且很轻。他想起这是一门几近失传的技艺,叫“夹纻”,即泥塑成胎,再用漆糊上麻布,经过多次涂漆和阴干后,再取空胎座。聪明的沈绍安将这门技艺经过改造、创新到了自己做的漆器上,是为脱胎漆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福州脱胎漆器的特点是轻巧、耐用和色彩瑰丽。当年沈绍安进贡的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就被乾隆皇亲笔题词说“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说捧这个碗比捧朵菊花还要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为福州脱胎漆器的原胎多是先用泥土、石膏做成,再贴上夏布。在经过反复的刷漆和阴干后,夏布会变硬变轻。这时工匠再用硬物敲打外壳,里层的胎体会被震落,只剩下轻盈坚固的麻布胎。

漆是一种具有粘性的物质,能防腐耐热,但它容易色变。做脱胎漆器要用产自云贵等地的天然生漆。这些从漆树上刮下来的乳白色液体,接触空气氧化后很容易变干涸,取之不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刷漆时每次都要阴干,干透后要填补出现的洞孔,才可以刷下一层漆。空气越湿热,漆干得越快,过了头就会起皱。因此,师傅们说这是看漆的“脸色”干活。据说沈家少有的女传人沈家英在刷漆时,为了避免漆的色变影响,常常手不停歇地工作,忙到饿了就让旁人随便喂点东西吃。

从塑胎到脱胎这个过程,一个半人高的花瓶可能就要花费一个月时间。不仅因为工序复杂,多达几十道至上百道,而且反复阴干刷漆的过程也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后的髹饰工序是对脱胎漆器的点晴之笔。髹是“以漆漆物”,饰是“以纹装饰”。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法多样,有彩漆晕金、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嵌螺甸等多种技法。漆器大多呈棕、黑、红等底色,但福州脱胎漆器却有褐、黄、绿、蓝等丰富色彩,并且会“真金碾泥为色”。黑漆的底色,更能衬出金的富丽,银的晶莹,而且防腐防蚀的漆器能保证颜色经久不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瑰宝难寻知心人

脱胎漆器从柔韧的夏布变成坚硬的漆器,是脱胎换骨的蜕变。色彩的瑰丽与材质的坚固,铸就它庄重的气质,而脱胎的工艺让它轻巧,易于携带搬动,可谓是“身轻如燕”。从原料的难取,对漆的把控难度,髹饰技艺的繁复,再到其长时间不变的特性,注定了它一开始就不是普通人能用的器物。以前多是贵族和制佛像使用,也因此不被大众所了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天人们提起漆器多是复古华丽的器皿,却不知道它曾是喝茶的盖碗、盛果品的盘子这种平常用具。漆器,是因为它耐摔耐磨抗腐的特性才走进生活,装饰作用是后期才出现的。也许是这种误解,让那些用钢模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大行其道,真正的脱胎漆器反而只能成为博物馆的陈列。

在将传统手工艺贴上历史遗物的标签时,我想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去理解过它们?不曾了解美,可能比美本身的流逝,是更大的遗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源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2:22 , Processed in 0.0415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