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406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5-6 10:00:32 | 查看: 946| 回复: 0
漆坊内,他是大漆技艺的实践者;

社会上,他是大漆技艺的播火者;

同行中,他是奋斗不止的挑战者;

家庭里,他是以身许漆的痴迷者……

为了弘扬大漆技艺这项国粹,他放弃了回报可观的生意,告别了练武、骑行等活动,淡出了觥筹交错的交际,收心聚思于大漆,遍访名师,钻研技艺,潜心创作,闷头做事,终于成就了今天的繁华美景,他有20多件作品获得省市奖项,为推动大漆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正为木胎漆器《壶承》起纹

“这袋里装的乳白色涂料叫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口流下来的天然生漆,遇空气后转为黑色。把漆涂抹于各类器皿表面制作出的精美器物便称之为漆器,其制作技术就叫大漆技艺。大漆,是创造漆器艺术的女神,也是我朝乾夕惕忠心伺候的主人,是她,让我痴迷拜倒,为之献身。”10月13日,初次见面,来不及寒暄,顾不上让座,山东省高密市大漆匠人程延宝便急匆匆把笔者从办公室领到他的大漆工坊,领略大漆魅力,也开启他的大漆技艺讲座模式。

“不用管是木质、陶质、竹质、纸质、布质还是金属质地做成的器物,都可经漆工艺做成漆器,行话叫‘万物皆漆’。大漆有几个形影不离的伴侣,除了我这个忠实的仆人外,还有瓦灰和麻布两个得力助手,漆器制作离不开披麻挂灰。”正当笔者思索着麻与灰是什么东西之时,他从案子底下一个袋子里掏出了一大缕纻麻,又从一个箱子里拿出一袋袋灰,袋上标有60、80、120目等表示颗粒大小的字样,接着解释道,“这麻就是咱这里产的纻麻,而灰则是用老宅子的砖瓦磨成的,当然斫琴用的灰是鹿角霜、八宝灰等。漆器制作的固胎、打底、批灰裱布、髹漆工序都离不开大漆、瓦灰、麻布,它是让普通器物变成艺术瑰宝的主要推手。胎、灰、布、漆就像人的骨、肉、筋、皮,四者合一器物才能坚牢,产生如胶似漆的黏合作用,还有防腐、美化等多重功效。马王堆汉墓出土2000年前的漆器还完好如初,你说神奇不?”

程延宝三句话不离本行,口中所言、目中所视、鼻中所闻、手中所触,莫不与大漆有关。他的漆艺工坊内,案子上下摆满了各种漆料、制作中的脱胎扁壶、豆等漆器以及漆刷、刻刀、砂纸等工具。潜身漆坊,埋头创作,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不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他都目不两视、耳不两听,一心一意,“躲进工坊只为漆,不管冬夏与春秋”。

立 志:一见钟情 以身许“漆”

熟悉程延宝的人评价他,兴趣广,能钻研。少年时练武、集邮,青年时走南闯北跑供销,中年时弄玉石、搞收藏、学园林,不论干什么,他都能做得风生水起,这些都为他壮年时涉猎大漆、斫琴打下经济基础和艺术根基。

2010年,他到潍坊市博物馆观展,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茶碗,它是用三排细细的金线把三片不同朝代的陶片连接起来,在碗的豁口外也用金箔包镶起来,让碗重焕生机,身价跟着金贵起来。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修补术真令人惊叹。程延宝费尽周折打听到这位修补师,连去四趟潍坊向人家拜师求教,但人家以养家糊口为由,技不外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创作的漆器《梅瓶》

有问题就睡不着觉,求不到解心就不安。程延宝自嘲“我不是个匠人,我是个犟人”。诚如所言,他上来了犟劲,不破谜底不罢休。他四处寻觅,终于有人告诉他,山西省太原市来了位台湾漆艺高人会此技艺,此人外号“四郎先生”、真名黄泰荣。程延宝慕名前往,虔诚拜师求艺,受到热情接待。

他从四郎先生那里得知,这项修补技术日本人誉之为“金缮”,其实这不过是中国大漆工艺中的一个普通技法而已,因为小众就显得珍贵罢了。

程延宝两赴山西,跟着大师学了一个多月,不仅学会金缮大漆修补术,成为今天业内知名的锔艺师,而且还把大师怀揣的冰裂纹、锈斑纹和纸胎制作等技法悉心学到手。

大师技艺巧夺天工,杰作美轮美奂,真让程延宝开了天眼:那柔软的纸竟能做出结实耐用的漆器珍品,体薄质轻,有“举之一羽轻”的美誉;那看似平常的一缕麻,幸遇大漆的加持,一番天工人巧,便魔术般变成木质观感一样牢固坚硬的物件,再加上各种漆的滋润、描绘和人工打磨,一件光滑如镜、莹莹照人、千文万华、鲜艳夺目的脱胎漆器就横空出世。古老神秘、充满智慧的大漆艺术魅力之大,犹如艺术女神揭开神秘面纱,勾魂摄魄,让人一见倾心、拍案叫绝。顶礼膜拜之余,献身大漆之志便在程延宝心中油然而生。

学 艺:勤求大师 博采众长

大漆技艺工序繁杂,技法众多,但是受家传和门户封闭的影响,外人难窥其真谛。据程延宝介绍,大漆技艺虽为国粹,却少有专著,仅有明代后期黄成著的一本《髹饰录》还远飘日本。1927年,朱启钤索求到蒹葭堂钞本的复钞本。1958年,著名学者王世襄著《髹饰录解说》。在一大批学者的共同努力,大漆髹饰得以流传广远、泽被后世。但一些独门绝技或秘不外传,或语焉不详,给学漆者带来困难。

千难万难,学起来就不难,关键是怎么学。对于勤奋又好钻研的程延宝而言,他自有一套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体会到,拜师学习效率高、走得远。浩如烟海的大漆艺术,单凭个人有限的才智去闭关钻研,学得慢,效果差,穷其一生也看不完、钻不透。孔子说“孤学无友谓之陋”,强调的是学有榜样,赶有标杆。受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学习之法的启发,程延宝给自己量身定做了学习套餐:“勤求大师汇天下之智,博采众长成一家之长”。一方面,他坚持走出去,转益多师,或参加文创博览会,或参观各地博物馆,或直接面对面向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求教。这样就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远、学得精,少走弯路,又可助推自己漆艺水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福建福州,湖南长沙、湘潭,湖北武汉、荆州,山西太原,云南昆明,江苏扬州,北京等地,都留下他学习的足迹。黄荣泰、甘而可、江再红、李加涛、邹得香、邹传志、李琴、房冰、王凤娟等一批大师让程延宝受教颇多。每到一地,他都认真观察琢磨人家大漆作品的素材取舍、器型外观设计、纹饰样式、大漆技法,有时为了掌握一个技法,他三番两次去学,直到完全学会为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创作的仿汉代漆器《豆》

在湖南省长沙市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程延宝在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江再红学习交流时,看到一幅战国时的湘绣中有“双龙双凤”图案,造型灵动别致,有种神奇的梦幻之美,他就拍摄下来。回到老家后,他找了一个画家把图案画下来,并创意地拼组出“八龙八凤图”,然后全部移植到他创作的一件仿战国漆器彩绘龙凤纹《豆》上,器型典雅厚重,再配上那幅久远而富有冲击力的战国龙凤图案,引人发思古之幽情,饱受同仁称赞。

另一方面,他坚持线上学习,依托现代网络媒体,发挥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实时、海量、跨越时空等优势,网上搜索大漆新闻信息和有关大漆技艺的抖音、快手短视频,不拘何时何地跟着学。他还建立大漆技艺的QQ群、微信群,网连天南地北同道,实现圈层交流,互相切磋,共学习同进步。

程延宝认识到,大漆技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工作,边学边干效果好。有些技艺看别人做起来行云流水,自己做时则“幽咽泉流冰下难”,要么不会,要么做不好。看花容易绣花难呀。必须坚持脑手并用、学干结合,切实提高动手能力。

为此,程延宝先从制作小型漆器入手,用金缮技法练习修补有破损的陶瓷小件、日本相马牌茶碗;制作造型新颖、款式各异的鸣虫罐,然后在上边尝试冰裂纹、锈斑纹、菠萝漆(犀皮漆)、描金、堆漆、漂流漆、大路图等各种大漆技法。日出日落,春去秋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逐渐摸着门道、掌握诀窍。

文 创:涵泳艺海 探骊得珠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事大漆艺术的程延宝对此诗体会尤深。

有一年,程延宝从收藏古董的朋友那里看到三件汉代漆器宝物:一件兽耳樽、一件耳杯、一件梅花鹿。尤其是那件《兽耳樽》器型漂亮、做工精美,樽上有一幅生动传神的《狩猎图》:天上飞着瑞鸟,几个体态婀娜的年轻女子身着长长的汉服,手持弓箭翩翩舞蹈。看样是古人祭祀时的舞蹈场面,意在祈求狩猎丰收。真是个宝物啊!一入法眼,便梦绕魂牵。

四年后,当程延宝开始有能力做大件漆器的时候,他觉得要让心中的宝物传承下去,最好是仿制一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创作的仿汉代漆器《缩口矮瓶》

于是,在一个春节后的风雪之天,他捎上礼品驱车赶到外地,好不容易找到那位藏友,重新见到那件宝物,一下子就爱不释手,欣赏不已。但是古董行有个行规,只能看,不能带走。程延宝早就做好了准备,随身带了卡尺,用最原始的手段对宝物通体尺寸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丈量。回来后,下一步的工序是做一个像宝物的模型,叫漆器胚胎。这胚胎薄而中空,里外面都有弧度,一般的木匠干不了。他又到处求人。当时胶州一家木旋机床厂举行设备推销会,全国木旋高手云集。其中,来自黑龙江省的王金柱外号“大柱子”、石林外号“二林”更是行业翘楚,他俩带着一个团队用车床把漆胎旋出来。

车床旋出的漆胎内外型还不到位,得反复修改打磨。完成后,才是固漆工序,上一遍漆,将漆器放在湿度75%、温度25℃左右的特定荫房阴干,阴干时间长短与天气温度的高低有关。如此,反复三五次。然后进入披麻挂灰工序,阴干、修补、打磨,如此循环很多遍。

刚开始给胎上漆的时候,正值夏天,虽戴着手套但没戴套袖,两只小臂不小心沾上了案子上的大漆,初时不觉,两三个小时之后毒性发作,开始痛痒。同行告诉他“中招了”。到了晚上扩散到脸上,痛痒难耐,他忍不住抓耳挠腮。第二天早上,满脸肿涨,眼睛肿成了一条缝,耳朵、鼻子变大了,连媳妇都不敢认他。后来慢慢消去,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大漆就是这么悲悯,不会彻底伤害你!这是恋上大漆的深情回馈。”程延宝非但不恼,反而为大漆开脱,还借诗自嘲,“大漆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不待痊愈,他就返回工坊,继续与大漆共舞。

修胎、固胎、打磨、打底、批灰裱布、打捻、髹漆、打磨抛光、楷清、推光等几十道制作工序,一道道攻关,一项项技法尝试,工序繁琐,等待漫长。特别是髹漆和打磨环节,髹漆往往需要反复几十次上百次,打磨起来更是不计其数,所以有“百次髹漆,万次打磨”之说。他的体悟很有些禅意,“我磨的哪是漆器呀,磨的是人心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一难题跳了出来:要把宝物上的图案按照原来尺寸纤毫毕现、原汁原味地搬到新的漆胎上,这需要非常过硬的美术功底,程延宝自己干不了。他又硬着头皮好说歹说,把宝物借出来,请了一位造诣匪浅的画家王爱勤圆满完成这一重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创作的《仿汉代漆器象首双环兽耳樽》

“梵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昼磨夜思,春秋代序,经过一年半的孕育,这件《仿汉代漆器象首双环兽耳樽》终于诞生。虽是仿制,但对程延宝这个新手而言却与创新无异,因为一切都是新的。看似木胎做得却像瓷器一样光滑圆润,器型线条优美,外观典雅厚重,透射汉唐气象。特别是用粗细不同的彩色线条在漆器表面勾勒出人物动感,彰显深厚功力。他还巧妙运用多种漆法交错渲染设色,配以生动流畅的纹饰,突出表现了狩猎舞的生机和灵动。在主题方面,用“象”元素寓意“吉祥”“太平有象”“喜象升平”,借以歌颂“河清海宴”“物阜民丰”。

2022年7月,这件《仿汉代漆器象首双环兽耳樽》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收录,并作为山东省唯一漆器入围大奖,同年10月,他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行业模范人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观看《仿战国象首双环兽耳樽》的不足

这件倾注了自己大量心血汗水的漆器作品,程延宝视之如子,无人时曾深情端详良久,直至脸上浮出笑意,轻声自语,“成了,成了!”创作成功的快意无过于此时。 他谦虚地说:“我只是想在大漆艺术海边拾些美丽的贝壳,因为爱得深沉,竟涵泳深海,侥幸有所收获而已!”

“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无赫赫之功。”志向专一,闷头做事,成就今天的繁华美景。为了全心创作这件作品,原本头脑灵活的他放弃了回报丰厚的生意;原本生性好动的他,告别了练武、骑行;原本兴趣广泛、交游甚广的他,退出了觥筹交错的交际场,遁入漆坊,心不旁骛。这场孤寂的长跑中,陪伴程延宝的多是成千上万次单调的打磨、修改,斗转星移,终于在漫长等待中迎来花开。曾经的千思万虑、千辛万苦、千金万钱都沉淀于兹,程延宝觉得值了。

在如同参禅打坐的大漆创作中,程延宝诚心正意,修身悟道,向着“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进发。

传 承:

深处漫溯 “双创”挂果

技艺逐渐走向成熟的程延宝,好像打开了灵感的闸门,佳品力作便如滚滚江水喷涌而出。他又相继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母子情》《犀皮漆鸣虫罐》《仿汉代耳杯》《彩绘刘海戏金蟾》等漆器作品,这些作品为他赢来了省、市二十多个奖项。2022年12月,他创作的《仿汉代漆器》荣获首届孔子文化创意优秀奖;2023年5月,他创作的《仿汉代漆器福禄寿瓶》获山东手造“荷花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正为大漆瓶髹饰中

2021年12月,经潍坊市第八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他被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脱胎漆器)”荣誉称号。

程延宝是个勤于动脑、善于总结的人,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漆器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灿烂,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发明了许许多多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漆技艺,创造了大量精彩绝伦、世罕其匹的漆器极品,掀起了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三个大漆艺术高峰。回望历史,他总是心潮澎湃,骄傲无比;直视当下,他又倍感郁闷、非常着急。国人对大漆艺术知之甚少,大漆人才极度匮乏,技艺传承非常困难。

反观一衣带水的日本,得中国大漆祖师爷之衣钵,其综合漆艺水平倒远高于当下中国,并自号所谓的“漆器之国”。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怀、一种传承大漆舍我其谁的责任感陡然而生:“传承好大漆艺术,决不能让其在我们手里失传,否则就对不起我们的先人,更愧作真正大漆之国的漆艺人!”如何传承?程延宝有他自己的思索:一要用专业的人才来传,二要用优秀的作品来传。具体思路是:以宣传为引领,以“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指针,在传承中保护,在“双创”中发展。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你不要雇人去搜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热爱!”受《小王子》里这句话的启发,程延宝觉得有必要在人们心中播撒热爱大漆的种子,而建展馆、抓宣教就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高密市市中心设有办公室和大漆工坊外,他还在市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于2021年在高密市东北乡红高粱文化景区开设“久善漆艺”展览馆和古琴工坊,集中展出大漆作品,主要是利用景区人流辐辏的优势和莫言大师的明星效应,宣传大漆技艺,增进对大漆艺术的了解和热爱,并希望从中发现有志于献身大漆的“苗子”,为“往圣继绝学”培育后继人才。

每当游人如织前来观摩漆器之时,程延宝便兴致勃勃、妙语连珠地向游人介绍:“天然大漆产自漆树,量很低,素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大漆应用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浙江宁波余姚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器是世界最早的漆器。有史料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大漆是古代的一种战略性资源,由国家设属官进行专控,庄子这个大学问家曾作过漆园吏……”

他一边讲,还一边领着游客品鉴漆器,讲解工艺流程,现场动手演示漆器的制作,不时解答游人提问,润物无声中播撒大漆艺术的种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创作的菠萝漆法、蛋壳镶嵌、彩绘布质叫虎

艺术当随时代,传承需要创新。程延宝认为,要传承漆艺,就要让漆器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了解漆器、使用漆器、热爱漆器。一个有效做法就是利用大漆技艺对身边民间工艺品进行嫁接改造。他的目光首先盯向高密泥塑叫虎。这项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工艺,属于高密“四宝”之一。程延宝决定给泥老虎“脱胎换骨”,以木胎代替泥胎,把大漆技艺移植到叫虎制作中,实施创造性转化,首次创出别具一格的大漆叫虎,比泥老虎更轻便、更结实、更易保存,线条更流畅,手感更舒适,色彩更靓丽且永不褪色,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他还花了两年多时间,独创“菠萝漆布质叫虎”,采用脱胎技法做了两个30厘米高、28厘米长的布胎叫虎,综合运用菠萝漆法、蛋壳镶嵌、螺钿镶嵌、彩绘多种技法把叫虎打扮得精彩华丽、虎虎生威,被誉为“虎中极品”。

程延宝小时候玩过麦秸秆编织的蝈蝈笼,但是这笼不便保存。他想,做个艺术含量高一些的漆器鸣虫罐可赢得更多的“漆迷”。他先后采用不同漆法独创制作了几十个不同器型、款式、漆法的鸣虫罐,很受欢迎,漆艺巧妙地得到宣传推广。

程延宝向笔者展示了采用菠萝漆、锣钿镶嵌、大路图漆等不同技法做出的鸣虫罐漆器。其中采用菠萝漆法制作的鸣虫罐,光滑如瓷,红黑交错,色彩斑斓。他说,菠萝漆法也叫犀皮漆法,是先用稠厚的色漆在漆胎上涂出凹凸不平的漆层,等其干了之后,再用两种对比鲜明的色漆分层涂漆,从而形成多层多色的漆层,最后用磨炭打磨,呈现有层次感的绚丽斑纹。用漆作画,是古老纯正中国艺法,却与西洋油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程延宝还拿出一只蝈蝈鸣虫罐,乍一看是一只蝈蝈落在罐上作扑虫状,生动逼真。他说,这可不是画的,而用锣钿镶嵌的,就是用彩色鲍鱼壳的颗粒在漆器面上实施线雕,一点点镶嵌成纹,最后成画,这极考验人的耐心细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创作的漆器鸣虫罐

“要传承就得让漆器生活化。”程延宝告诉笔者,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用品许多还是漆器,像碗筷杯碟等。我们以前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把红漆漆过的筷子,寓意红红火火,但是现在我们都觉得漆筷子不卫生,其实不卫生的是化工漆,天然大漆在液体时是有刺激性的,但干后就变得无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大漆一味中药材。天然大漆做的日常用品可以放心使用,中国人几千年的漆器使用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大漆固化后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是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

程延宝身体力行,在他的办公室和工坊内,到处可以看到他漆器生活化的成果:一片玉兰树叶经过披麻挂灰做成的茶荷、香插,漂亮结实得让你怀疑是不是真叶子,那借叶子卷曲而成器的造形让你感叹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奇思妙想;一只五彩斑斓手镯,看起来像景泰蓝工艺那样精美;那件宝蓝色的装水插花净瓶,像青花瓷一样圆润;那茶碗、茶托、木碗、杯碟、碗筷都加工成小巧别致的漆器小物件,让你不自觉地走近漆器,亲近漆器。

挑 战:五十斫琴 求索不止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但程延宝有他自己的信条:活到老,学到老,过了五十还学巧。这不,近几年,随着大漆技艺的成熟,他开始向斫琴业进军。斫琴是集漆艺、木匠、雕刻、器乐制作、古琴演奏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全能项目,能为者凤毛麟角,但程延宝就是想挑战不可能。

古琴作为古人体悟自然、修身理性的“圣人之器”,其材质与斫制工艺也是顺应天道、极尽精工巧作之能事。好木材才能做出好琴来。古琴是由面板和底板阴阳合成的,对面板的木质要求较松透,有利于传声共振,多用梧桐木、杉木等;对底板的木质要求较坚实,有利于声音反弹,多用梓木。为了选上好木材,程延宝曾独自一人深入云南偏远的小山村寻找老祠堂拆下来的老杉木、梓木、梧桐等,这些木材有几百年的历史,不变型、透声性好,物流发达以后他就托云南的朋友代购。木材运回来后,他自学木工,对木材进行平整、挖槽、雕凿。

斫琴工序比一般漆器复杂得多,达上百道。而斫琴中的“挖槽腹”工序最能集中体现工匠的智慧,既要顺纹理挖出器型好看的音箱,又要让音箱发出具有“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九德”的好声音来;既要照顾低音的低沉浑厚,又要兼顾高音的松透;既要识谱会唱会弹,又要会听音校琴,考验的是深厚的音乐功底和丰富的古琴制作经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正为古琴上漆

为了补齐斫琴方面的短板,程延宝开启恶补模式,一方面,他三番五次到山东省诸城市跟国家古琴派传承人、斫琴大师李加涛学习,回来后再翻看各种斫琴的短视频,潜入工坊,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尝试,选材、开型、挖槽腹、合琴、上漆、加配料、批灰、校音、上推光漆、拴弦等上百道工序逐一攻关。“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他对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另一方面,他还要抽空学习琴谱知识、练习古琴弹奏,涵养音乐素养。笔者曾就如何为古琴调音向他请教。他说,古人几千年的探索早就掌握了规律,有一套成熟的规则。他向笔者演示了古琴十三徽位标注,也就是在琴上标音位,相当于定音高;又拿来装备七弦的琴绷子现场调试古琴的音质音色,然后是对琴腔的修改完善。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斫琴,既要有慧心慧眼,更要经多见广,多做多练,熟能生慧。正说着,他拿出一本古琴谱《仙翁》弹了起来。笔者一看,除了简谱之外下面还有一行字,却一个也不认识,原来这就是古人发明的“减字谱”。哪个谱更好学呢?程延宝说,他还是愿意学减字谱。减字谱,这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所谓减字就是把一个个字减化成偏旁再组成一个复杂的新字,以记写用哪个手哪个指采用什么指法、在哪个徽位弹哪根弦,一个减字可以表达好几层意思。像偏旁“草字头”是“散”字的减化,表示“散音或空弦”;偏旁“竖折弯钩”是“挑”的简化,表示用食指指甲二分之一处触弦,向外弹出,得声。每个减字可由多达四五个字减化合成,接着程延宝指着一个减字向笔者解释,这个减字上边由“夕”“七”左右组合,表示左手无名指按在七徽音位,下边由“勾”“五”组合(“勾”去掉内部的“私”字旁,换上“五”),表示右手中指在五弦上向内弹。基本指法左手有“四指八法”,右手有十种,加上七根琴弦,排列组合起来就是千变万化,唯有多弹多练、多向大师演奏的名曲学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延宝正为古琴试音

在琴坊,笔者看到墙上挂了一排琴模,有仲尼式、伏羲式、绿绮式、混沌式等十几个,案子上摆着几个正在加工的面板,有的已掏了槽腹,正要校音。三年多来,20多床古琴虽已开板备造,但只有三床接近尾声,而古语说“十琴九废”,对程延宝这个新手来说,要造出上好古琴还要走很长的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期盼着总有一天,会做出一床兼具音乐之美、形象之秀、典雅之气的古琴,弹一曲《高山流水》,那天籁之音把人带入超凡脱俗的境界。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渡路犹长。程延宝深知,艺无止境,梦想很远。但他坚信,“惟匠心以致远,当臻于至善”,以匠心守初心,向大漆艺海的深处漫溯,就不仅仅能捡拾些美丽的贝壳,也许还有探骊得珠的不意之喜!

记者 郇存瑞 张丽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3:06 , Processed in 0.0557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