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旋鼓舞
武山旋鼓舞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武山旋鼓舞是武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乐、 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宗教、 民俗、艺术等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
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留传年代久远, 起源有牧羊人震狼说、祭祀起源说、军事起源说等,后来发展为民间祭祀,赛社娱乐活动。羊皮鼓是武山旋鼓舞的主要乐器,其形似扇,由羊皮制成。
旋鼓舞表演队伍一般为几十人至上百人,“旋鼓手”为青壮年男子。主要阵型套路有“二龙戏珠”、“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丹凤朝阳”、“十字填梅花”、“八门套九星”、“齐王乱点兵”、“白马分鬃”、“蛇蜕皮”、“九链环”等,表演典型动作有“喊山岳”、“千斤压顶”、“旋风骤起”等。
制作“旋鼓”的材料主要是羊皮。一般选当地七八月份宰杀的优质山羊皮,也称“青草皮”,不能选二三月份的“乏羊皮”。羊皮一定要干净,不能带有血点、血块。
选好羊皮后,就要制作羊皮。首先是泡皮。把山羊皮放入大缸或大锅等容器内,再往羊皮面上洒上碱性植物粉未,然后往缸(锅)内倒入温度在20℃—40℃之间的温水,用大石块压上羊皮,每天翻动2—3次。约3—5天后,捞出羊皮再进行漂洗,直至羊毛中没有浊水为止。接下来是褪毛。用一根直径约15厘米的特制圆木椽(木头要平直,表面光滑),把羊皮绷在圆木上,用专用工具(厚约1厘米,宽约15厘米的铁制器)在羊皮的正面徐徐前推,将羊毛褪光,再进行漂洗。
羊皮制作好后开始“瞒”鼓。首先把制作好的羊皮绷展,铺在平整的木板上,再将鼓圈放在羊皮上,视鼓圈大小,在离鼓圈外边沿2厘米的地方剪去多余的羊皮,然后沿鼓圈用特制的钩针将边缘的羊皮钩进鼓圈内,接下来在鼓的正中间扣放一个大瓷碗,晾干后即可。一个正宗的羊皮鼓基本就制成了。
武山旋鼓舞是在羌民族文化历史环境的影响中,在长期农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表演时鼓点节奏富于变化,击鼓多以重击、轻击、点击、擦击、弹击和顺势滑击为主,鼓声“咚咚”,环佩“叮当”,铜钹“铿锵”,喊声“嗨嗨”, 动作刚健,节奏明快,突出舞者的“旋转”,表现力丰富,有很强的传统舞蹈特征。
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是历史价值:武山旋鼓舞以农耕文化作为基础,是羌族舞蹈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武山旋鼓舞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羌民族文化在汉人聚居区形成的独特影响,这种舞蹈形式是研究羌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依据,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二是艺术和文化价值:武山旋鼓舞丰富了民族舞蹈艺术种类,表演内容丰富充实,用幡、旗的位称来占领舞台空间,用钹和锣的敲击增加音乐气氛,用甩“蟒头”的表演展示舞蹈技巧(“蟒头”是当地民间祭祀活动中“司公”即主司用的假长发辫)。表演套路多,队形变化旋转自由,有二龙戏珠、白马分鬃、蛇蜕皮、丹凤朝阳、太子游四门等。表演时场面壮观,能最大限度展示地方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是社会价值:武山旋鼓舞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具有凝聚人心,教化向善的作用,对于增强群众之间的团结、互助,营造安定、祥和的氛围,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很大作用。
天水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太昊伏羲祭典(2006年)
第一批扩展项目:天水雕漆技艺(2008年)
第二批:清水道教音乐(2008年)
武山旋鼓舞(2008年)
秦安小曲(2008年)
第三批:秦安女娲祭典(2011年)
第四批:张家川花儿(2014年)
天水丝毯织造技艺(2014年)
【供稿: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