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同安区不断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 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联结点,守正创新,让非遗“走出来,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01
首屈一指
无论是非遗代表项目的数量还是类型多样性,同安区均居于全市前列,充分体现了同安区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的地方风情。
目前,同安区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南音、送王船,同安区拥有 市级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歌仔戏、厦门漆线雕技艺,同安区拥有市级保护单位)。
同安非遗“南音”。王莹莹摄
同安非遗吕厝“送王船”。夏 海滨摄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台湾地区与东南亚沿海地区的民俗活动,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于2020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安吕厝是“送王船”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区域,迄今已举办过152届“送王船”文化节。夏海滨摄
同安区还拥有莲花褒歌、车鼓弄、锡雕等省级非遗项目15项、市级非遗项目11项、区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传承人12名,市级传承人13名,区级传承人21名。
同安非遗”莲花褒歌“。余根深 摄
同安非遗“车鼓弄”。洪祖溢 摄
同安非遗锡雕。余根深 摄
02
传承发扬
对于这些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非遗资源,同安区一直重视对于它们的保护、传承,通过出台一系列非遗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民俗文化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方式,让非遗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同安非遗“火鼎公婆”。陈育萍 摄
同安非遗“马队迎王”。夏海滨摄
同安非遗“潘涂接龟”。夏海滨摄
除此之外,同安区还注重于让非遗“活起来”,依托传统节庆日打造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元宵节莲花褒歌比赛、闽台送王船文化节等),并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文化进公园进校园等覆盖全区的文化活动,使非遗文化更深入百姓生活,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同安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张亚红摄
同安金光湖火把节。吴稳水 摄
同安乡村踏火节。吴稳水 摄
03
守正创新
如何发挥、利用好非遗资源?同安区给出的答案是,“守正创新”。守正,即是提取传统工艺中的技艺精髓与优秀的精神品质;创新,即是将传统工艺结合当代的新科技、新业态,对非遗文化的展现形式和产品形态进行优化升级,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同安非遗漆线雕。夏海滨摄
同安非遗漆线雕。颜敬伦 摄
同安非遗古龙酱晾晒场。王丛民 摄
非遗走进群众之中,永葆青春活力;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绽放动人华彩。同安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非遗资源进行了继承与发扬,打造出一张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
国际友人在体验同安薄饼非遗技艺。蔡福钏 摄
《上妆》 吴稳水 摄
《颂缸》 叶声传 摄
▌视频制作:中共同安区委宣传部、同安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