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849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8-2 07:01:51 | 查看: 654|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古代,中国人利用特定金属的延展性创造出一种令人倍感惊讶的金属加工技艺,他可以将金属的加工厚度逼近极限——0.1微米。如果更直观地理解0.1微米,或许可以这么解释:将古人加工后的这种0.1微米的金属片,500张叠加在一起——它们整体的厚度与人的一根发丝基本相同。

就像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的,曾经令国外科学家都惊叹不已而将之称作“汉紫”或“中国紫”的颜料——硅酸铜钡(),这种最早出现在3000年前的春秋时期,由中国古人制备的合成颜料,曾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长达八百余年的时间里,被广泛应用在陶俑彩绘、宫殿装饰、陵墓壁画等方面,但这种制备技艺最终在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乱中亡佚。

从此这种人工合成颜料在人类历史中突然消失,而当它再次被人类合成则要到1700年后。直到1987年,美国科学家在高温超导实验中,意外得到了作为副产品的这种颜料——硅酸铜钡(),美国人才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实验产物竟然与30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所使用的紫色颜料完全一样。震惊之余,他们将之称为“汉紫”或者叫“中国紫”。

外国的科学家被深深折服,但有些中国人却充满了深深的怀疑。

虽然已经有在秦陵兵马俑、西汉壁画、东汉陵墓等各种考古发现中,屡屡检测出了这种珍贵的合成颜料,但很多人依旧不相信这会是古代中国人所能具备的惊人创造力。毕竟这种制备技艺已经失传。就像我们文章一开始提到的令人惊讶的金属加工技艺,如果这种技艺失传了,仅凭描述恐怕依然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言,历史上并不存在。

不过幸运的是,一开始提到的这种工艺不仅没有失传还得到了完美的传承,加工出来的金属制品,也是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金箔。或许听到这个答案,又让很多人觉得不以为然,似乎“他上他也行”。

而这就是现实,对于某些人来说:

如果绝妙的古代技艺失传亡佚,他们会认为它从来没有存在过,就像汉紫的工艺一样;

如果精湛的古代技艺传承至今,他们又觉得它也不过如此而已,就像金箔的制造一样;

与其说这是古代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不如说这是某些国人的认知困境,一无所知却又狂妄自大。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就首先了解一下金箔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广泛应用。

在之后的文章里,我们会介绍用于制造金箔的最重要工具——乌金纸,这种被列入国家机密的传统工艺,一度遭遇失窃。

一、关于中国金箔起源的错误认知——中国使用金箔的历史远早于东晋

在今天中文互联网中,关于金箔在中国的历史起源中,例如百度百科以及许许多多的文章中,都一致认为中国的金箔加工起源于东晋著名的药学家和炼丹道士葛洪(公元3-4世纪左右)。

甚至在互联网上存在很多关于葛洪发明金箔工艺的生动故事。

例如就有,“八仙过海”的吕洞宾联合葛洪开创了金箔打制工艺的传说,甚至由此而衍生出葛洪被金箔从业者敬拜为祖师爷的故事,而更进一步发展出关于乾隆七下江南的过程中,为了了解关于金箔神奇工艺的秘密,祭拜葛洪祠堂之类的故事,甚至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完整的一整套故事链条。

然而,现实的北京老山汉墓考古结果,却已经足够有说服力地证明:我国金箔使用的历史远早于葛洪生活的年代,在葛洪之前的几百年以前就已经出现。

2000年2月,考古部门对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老山驾校北侧的山坡上,一座已经被盗墓者破坏的西汉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在这座墓葬中,考古学家在已经被破坏的墓室中发现了珍贵的西汉漆器,然而令考古学者更为惊喜的是,在这些漆器的表面竟然存在着原本认为起源于东晋时期的金箔装饰,这些加工极为精细的金箔被用于漆器的装饰贴金。

这一次的考古发现,不仅推翻了长久以来对于金箔起源的传说故事,更是将中国使用金箔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

考古发现的西汉金箔不仅远早于东晋,其加工工艺和精细程度甚至也远远超过东晋时期的金箔遗迹。然而这也给历史留下了新的疑问:中国金箔加工的源头到底在哪?

与此同时,虽然这样确凿无疑的考古发现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在今天的很多关于中国金箔的历史起源介绍中,却只有极少数提到了关于老山汉墓的金箔历史新证据。仍然广泛认为金箔的起源在东晋,或许是因为在长久的历史中,关于葛洪发明金箔的历史传说太过广泛和深入人心,反而让很多人忽视了中国金箔的真正历史。

二、金箔的广泛用途及金箔手工艺的应用巅峰——龙袍

对于金箔的使用,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种用途便是用于装饰贴金,尤其是佛像的装饰,此外由于近些年互联网广泛炒作的食用金箔也被很多人关注。而这些在金箔的应用范围里,或许只能算是入门级。

这就像是玻璃一样,其主要成分是硅,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硅元素的存在。但绝不能把硅就等同于是玻璃,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尖端的芯片本质上也是硅。

同样,金箔的使用除了装饰,在历史上也存在一个不亚于芯片的超复杂应用场景——龙袍的制作。

在介绍这些之前,我门有必要了解金箔在医疗及军事领域的使用。

首先,在传统中医中,金箔被广泛作为一种药材使用。中医认为金具有安神镇定的功效,而金箔是最好的形式,当然金就可能是致命的,例如古代广泛存在的“吞金”,这就是一种自戕的方式。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食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服之神仙。尤以箔入丸散服,破冷气,除风” 。像传统中药里最为名贵的牛黄安宫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降压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等名贵中药都曾广泛使用金箔入药并用金箔包裹,其目的就是综合利用金箔的各种优势,既起到入药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密封利于久存,同时还能够显示药物的贵重,可谓一举多得。

而在今天的很多外科手术上,金箔依然用会被用来进行烧伤皮肤的治疗以及外手术科缝合。

其次,金箔在今天的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精密仪器等领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普通金箔对红外线的反射率可高达98%,而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的超轻金箔,其红外反射率接近100%,这样的“超薄金箔”被广泛用于红外设备、反导系统中,具有巨大的国防意义。

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对于金箔最为复杂的用途——龙袍。

1956-1957年,北京明十三陵中,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被发掘,在其中发掘了我国考古历史上唯一的一件皇帝龙袍,被称为“织锦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襕妆花缎衬褶袍”。

在这件龙袍上,为了彰显皇权尊贵,其使用的捻金线长达4000米,片金线11300根,绘制的图案有1045个金色正楷寿字、540个灵芝、540只仙鹤、以及18条环绕周身的五彩金龙。而这些图案的制作全部使用黄金完成。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最核心的步骤就在于金箔的制作,只有制作出要求严苛的纯金金箔,而后以此制作金线,最终才能获得一件真意意义上的龙袍。

要知道,使用如此大量的金线配饰,最终完成的龙袍,金线加上织物的总体重量也才不过900克,其中的绝妙技艺,远超常人想象,将之比作金箔产品中的“芯片级”应用或许并不过分。

实际上,皇帝龙袍衮服的工艺之复杂,即使最熟练的织匠,每天最多只能织就一寸二分,完成一件衮服,至少要10年时间。1956年出土的万历皇帝缂丝衮服,也是中国所见到的唯一的缂丝衮服珍品。

1983年时,定陵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进行原样复制,最终通过积三十多年的经验,又组织大量人力后,花费了整整5年时间才得以完整织造。龙袍周身纹饰众多,且工艺极为复杂,但是上衣下裳之中却一点都看不出有任何接缝。这就是传说中的“天衣无缝”。

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真正的衮服能够还要昼夜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实现变色。在白天日光条件下,龙袍显现带有红光的黄色;到了晚上烛火的映衬下,龙袍则又会发出偏赤红的色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6:23 , Processed in 0.0574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