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文乾刚——雕漆大师“文氏剔红”

2023-8-31 11: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33| 评论: 0

摘要: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因为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他们的行为方式雕漆剔红工艺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一因制作时间长雕刻工艺复杂材料特殊故而从事此项工艺的人越来越少然而就在2017年 ...

雕漆剔红工艺

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一

因制作时间长

雕刻工艺复杂

材料特殊

故而从事此项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然而就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上

两件雕漆作品《合和之美》捧盒和

《丝路绽放》雕漆赏盘

又让雕漆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再次认识了这项古老又美丽的工艺技艺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讲

目前雕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文乾刚大师的故事

来看一看“文氏剔红”

1941年10月,文乾刚大师出生在山海关

正值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

为了躲避战火

他随家人四处辗转

1945年抗战胜利后

一家人在沈阳暂时安定下来

文乾刚中学时,随父亲“调干”到北京

此后一家人定居北京

文乾刚大师从小热爱美术

一直都是美术组的成员

老师认为他有绘画天分

也用心栽培

还建议他报考美院附中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却阴差阳错的进入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

学习雕塑工艺美术

从此开始了系统的雕塑训练

1961年,他毕业后在组织的安排下被分配到

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漆器设计室

一年后

他被调入北京市雕漆工厂

1962年,他进入了北京市雕漆工厂的设计组

但是领导并没有让他干设计

而是安排他到各个车间进行劳动

每个工序都干几个月

不停变换工种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半

虽然他心存疑惑

但是仍旧服从组织安排

认认真真干好每一项工作

多年后他才从老领导那里得知

原来他当时是被当做后备干部进行培养

让他熟知每一个工艺流程

做一个全能型的人才

文大师回忆说

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了解了雕漆制作的全过程

为他取得今天的成绩打下了基础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

就是因为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是他们的行为方式

文乾刚大师在雕漆工厂各个车间工作期间

发现了制漆上的问题

制漆,就是制作光漆时候用的材料漆

用制好的漆一遍一遍的涂抹在胎体上

等晾干之后

就形成雕漆剔红的雕刻载体

文大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原来他发现,制漆的原料配置没有标准

制漆的配方都在老师傅的脑子里

每次制漆

老师傅会把配方写在一张纸片上

其他人就照着上面写的去配置

当时的文乾刚想

不能这么下去

原料漆有很多种

每种配方都不一样

也都有严格的配置要求

如果出一点差错

配出的漆就会有变化

作为雕漆艺术制作的企业

雕漆的配方应该资料化、规范化

于是,他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制漆的配方问题

终于整理总结除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工艺标准

让制漆这项技术从原来的没有任何文档记载

到现在的有资料可查

虽然当时他是出于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完成这件事

资料整理出来了也没有人要

直到1962年,企业开始建立技术档案

这套制漆配方资料才得到了厂子里的认可

作用也在日后慢慢体现了出来

除了完善制漆的规范标准

文乾刚大师还带领同事们进行技术革新

丰富雕漆厂的产品种类

那时候他白天负责技术管理

给新产品计算劳动定额

晚上就研究新产品图稿

到文革前

厂子里的产品种类已经由最初的“瓶罐盒盘”

发展到了上千个品种

使工厂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很高声誉

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文革时,文乾刚大师也有过一段

“劳动改造”的经历

1975年,他被雕漆工厂恢复了原来的技术职务

回到了厂子里

但是却没有具体实质性的工作

于是闲不住的他又开始画画了

不仅常常外出写生

还参加了三次北京市的美展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

很快他就感觉到了不应该这样

于是他开始了创作

利用自己擅长雕塑和平面绘画的优势

创作出了“立体雕漆”

与传统的雕漆工艺品不同

“立体雕漆”首先是一个立体雕塑造型

同时表面上利用雕漆纹样的处理办法进行美化

当时他们通过这种工艺制作了一批

人物、动物造型的工艺品

最成功的就是马的造型

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他在历史博物馆中

看到的一件唐三彩马

他便利用唐三彩马的造型特点

加上雕漆工艺的表面装饰创作出了“立雕马”

就是这件作品

后来为雕漆工厂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效益

一天,北京外贸公司的一位领导来

雕漆工厂里选产品

一眼就看到了“立雕马”的半成品

惊艳不已,连连称赞

因为当时正是仿唐三彩马工艺品出口的高峰时期

市场需求量非常大

外贸公司领导赶忙询价

被雕漆厂厂长报价“一万五”后也没有被吓到

要知道,“一万五”在当时也算是“天价”了

并表示“这种马,你们有多少,我就要多少”

于是文乾刚被顺理成章的委以重任

批量化生产“立雕马”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因为他的初衷是创作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而非可以批量的产品

但是他想到可以为厂子里创收

也便欣然同意

经过钻研

他通过“搪塑”工艺解决了批量生产问题

在海外市场上一炮而红

并给雕漆工厂带来了10年的繁荣

雕漆创新的好景不长

先是受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不诚信现象的影响

后来1989年国内出口生意突然中断

工厂积压大量库存商品

资金短缺成了雕漆工厂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文乾刚提出了将厂房改造成写字楼出租的想法

并利用自己学过建筑方面知识的优势

对厂房进行改造装修

这个项目让雕漆工厂又重新热了三年

资金回笼后

文乾刚大师思索雕漆的出路

他认为雕漆行业是有发展前景的

他作为“老技师”应该做出几件“好东西”

于是就有了《繁荣富强大瓶》和《梅瓶》

1996年,文乾刚大师被邀请去参观

中央军委新落成的办公大楼

并被邀请为检阅大厅的入口设计雕漆大瓶

检阅大厅挑高的空间设计给了他一种

宏大、崇高的审美体验

他感到非常震撼

回去之后就着手设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5:36 , Processed in 0.0541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