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一套清宫旧藏美人图,共12幅,是由清初宫廷画家创作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每幅尺寸相同,均纵184厘米,横98厘米,绘在品质精美的绢底上。以单幅绘单人的形式,分别描绘12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清娱情景。 图为《博古幽思》 :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环绕着陈设各种器物的多宝格。多宝格上摆放的各种瓷器,如“仿汝窑”瓷洗、“郎窑红釉”僧帽壶,以及青铜觚、玉插屏等,均为康熙至雍正时期最盛行的陈设器物,具有典型的皇家的富贵气派。多宝格、漆箱、竹椅及方桌等大漆家具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性,也映衬出仕女博古雅玩的闺中情趣。 画中作为背景的大漆多宝格按照房间的布局打造,占据两个墙面,古玩百宝罗列其中,兼具高雅和奢华的气势,将皇家刻意彰显的正统之气带了出来。 多宝格是由明代的格架添加竖隔发展而来,于康熙年间开始流行,其造本身就具有方折拐子的味道,对于清代家具风格的演变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清式家具的代表。 画中大漆多宝格的框架似髹了朱漆,透雕拐子圈口的则似刷了透明漆防腐的黄杨木,颜色略浅。根据养心殿造办处档案分析,雍正朝的宫廷家具好集多种材质和工艺于一身,既新颖又值得玩味。 ▲ 湘妃竹黑漆描金山水花卉纹博古格 这种家具式的多宝格也可叫做“博古架”,虽没有匣盒别致,却有了更强的陈设观瞻价值。博古架与架上的物件,朝夕相伴相辅相成。藏品因为有了博古架有了“家”,而博古架又因藏品才有了生气。不同的器物居住不同的“家”,不同的博古架又需要不同的衬托。 仕女背后的多宝格里有放了一个黑漆描金小箱,其箱身乌亮髹黑漆,箱面以金、银细末用勾描,撒粉等技巧融入漆液中,干后做推光处理,工艺细腻入微;配上竹子图案,姿态闲雅,不娇不媚。 ▲明万历 黑漆描金二龙戏珠倭角盒 该漆盒呈长方形,四角倭起,体形较大。木胎,通身髹黑漆,漆色乌黑油亮,漆面光滑。身上以描金绘画为饰,金漆与黑底形成鲜明对比,绘画精工,气质雍容华贵。盖面平整,上锦地开光绘双龙戏珠,龙首相对,龙珠外环绕火焰,龙身健硕,五爪锋利。四角伴随西蕃莲纹,绘画工整秀丽。 画中仕女所坐的是一把漆竹椅,椅背和扶手的造型为五屏风式,椅面为扇形,腿间的管脚枨和牙子为罗锅枨加矮老的造型。除了椅面为木质髹黑漆外,其它部位都是用湘妃竹制成。 湘妃竹又名斑竹、泪竹,产于湖南、江西、浙江等地,竹竿布满褐色的云纹花斑。传说尧帝二女嫁给舜帝为妃,称“湘夫人”,舜帝崩逝,二妃哭泣,以泪挥竹,竹尽成斑,故名湘妃竹。其为著名的观赏竹,秆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和家具,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和吟咏,雍正帝尤为偏好,多有制作。 ▲湘妃竹黑漆描金菊蝶纹靠背椅,清乾隆 此椅的搭脑、立柱、腿牙及底枨均以湘妃竹制成,惟靠背板心及椅面为黑漆木。背板板心上部饰描金福磬纹,中上部开圆形团寿透光,中部以下饰描金蝴蝶菊花纹。椅的黑漆座面无纹饰,座面之下安有攒拐子牙,四条腿直下,至底端安有管脚枨。 此椅朴素清雅,结构简洁工整,竹制构件与黑漆椅面、背板相互衬托,为典型的清中期家具风格。 仕女面前有一张黑漆嵌螺钿的方桌,桌面带有委角,下有束腰,牙板直,方腿,内翻如意式马蹄足,腿间有曲尺状的罗锅枨,在罗锅枨与牙板之间镶有一枚透雕回纹的卡子花。此桌通体髹黑漆,用浓淡双色金箔描绘(工艺名称“彩金象”)缠枝花卉和锦地等纹饰,装饰有螺钿,极具工细和富丽之美。 ▲紫檀描金嵌螺钿字画桌 桌为紫檀木包镶。光素桌面,采用四角攒边框,打槽镶装板心。面沿起双阳线。面下带束腰,描金地子上镶嵌蝠纹及缠枝花纹螺钿。四方材直腿,回纹马蹄。桌四面腿间,装有宽大的曲形牙板。桌面沿及腿、牙板均有描金诗文及花纹。诗文有七言、五言,花纹有梅、兰、竹、菊及灵芝,落款有张照及其字号。 来源: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 |
|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4 15:40 , Processed in 0.0629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