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剔红牡丹花卉圆盖盒”以1287.37万元的高价成交,创造了中国漆器拍卖史成交的纪录。 明朝的漆器在历经数百年之后,不但丝毫未腐,而且依然光亮如新。浓缩了千载技艺的现代漆器精品又将焕发出怎样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先主的礼物 从河姆渡文化那只漆碗算起,漆的历史已经有七千多年。 充满智慧的祖先很早就发现,漆树里面的汁液成分稳定,不仅有着神奇的防腐防水的功效,还不会褪色。漆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两个重任,一个防腐,一个装饰。防腐的任务很容易完成,装饰这个任务则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 从最开始以红黑为主的漆器,到唐代价值连城的漆器古琴,再到宋代为贵族使用的漆器生活用品,漆器工艺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一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千百年过去,漆已不仅仅是木器表面防腐的工具,百宝镶嵌、漆线雕、漆砂砚、点螺的相继出现,浓缩了数千年岁月的文明。每一层大漆、每一刀锦纹、每一块镶嵌、每一根漆线,在一代代人的继承与创新中手手相传,髹漆的工艺就好像遥远的先主传给我们的礼物,形式不断丰富,却依旧保存着原始的温度。 戒指与锄头 传统工艺余温犹存,世界却已变化万千。如今,走在平遥古城的漆器店或是北京的雕漆市场,随处可见化工漆和注塑雕漆的旅游商品,几十或百元的价格,多如繁星。 可为什么我们还要追捧那些动辄万元的手工漆器,甚至那些贵得让人心碎的大师作品? 爱漆之人会为平遥推光漆的光泽迷醉,但却很少人知道这夺目的光彩,是豆蔻少女们用她们温润细腻的手掌在漆面上反复推磨而成。一件推光漆精品要在人与漆器的无数次亲密接触后才能问世。 再说剔红,原料是天然漆树分泌的大漆,以昂贵的银朱入漆,才能形成稳重的红色。工序的繁复众人皆知,笼统地分也有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一套完整详细的要求,若要真正掌握,一二十年的功力是必须的。所有工序中,髹漆最为耗时,一个髹字,将漆器制作中的精益求精描绘得恰到好处。雕漆艺术品,至少要刷上15毫米厚的漆才能进行雕刻,1毫米厚的漆则要刷十多遍。为保证久经岁月也不开裂,刷上去的漆,只能在室内自然阴干,一天只能刷上一两遍。这样算来,一件雕漆器的制作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 有人会说,何必耗这么多时间在这些华而不实的艺术品上。那么,如果你有相应的体力与智慧,你愿意打一只戒指,还是愿意打一把锄头? “戒指与锄头”只是一个比喻,这里说的是:漆线雕产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有同行对“蔡氏漆线雕”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有些不屑。与某些厂家相比,“蔡氏”在产量方面的确没有优势。“蔡氏”绝不以压模成形的“先进生产力”取代手工盘缠的古老工艺,只因散发着人体温暖的精致是任何机械都无法给予的。 当你从不曾拥有一件手工漆器,自然无法体会其中乐趣,然而一旦亲眼见过漆器的制作过程,亲手感觉过大师的作品,就会深深爱上。细腻的触感,温润的光泽,身临其境的风景、栩栩如生的人物,繁复的细节无不散发着无法抵挡的魅力,唯有心手合一才能有这样的高度。 看看盛产漆器的地方,盐商腹地扬州、金融中心平遥、千年古都北京,那里的人们要么富可敌国,要么大权在握,他们爱的自然是漆器精贵的材料,繁复的工艺。 在接下来的页面中我们将呈上一席漆器精品的盛宴。然而对于两米多高的纯雕漆大花瓶,再好的的影像设备都显得无力,惟有亲见,才能体会到原本该有的那分震撼。 盛世红梅 作品:《梅花瓶》 作者:文乾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规格:92cm(高) 工艺:脱胎剔红。髹漆140余层,施以精雕细刻,历时18个月。 产地:北京 荣誉:2004年的杭州西湖博览会金奖。 专家团点评:该作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雕刻工艺采用明代的风格,浑厚丰满,尽显漆质的光滑圆润;器型是中国瓷器的经典梅瓶器形,图案采用现代风格设计的梅花图案,大方典雅,不失为一件雕漆佳作。 每一件雕漆精品的诞生,就像是养大一个孩子,艰辛而快乐。《梅花瓶》无疑是文乾刚所有孩子中最让他骄傲的一个。 上个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的弊端,使雕漆艺术陷入与市场脱轨的尴尬境地。20世纪末,这艘风雨飘摇的大船摇摇欲坠。文乾刚明显地感觉到,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要面临严峻的考验了。于是他召集了一些人,决定做一件工艺水准极高的东西。当时他也没想太多,就一心就想做点好东西出来,留住这门手艺。 《梅花瓶》真算是难产,光是设计就花了文乾刚3个多月的时间。大家做了几个月后,协作的雕刻师觉得做出来也没意义,停止了干活,转眼就过了雕刻的时间。好在设计图还在,就从头再来。前后历时3年,这只精美的脱胎剔红《梅花瓶》才得以完成。梅花满瓶,朵朵盛开。 文乾刚希望留住手艺,但并不固守传统,而是对雕漆产品进行了适当的改良。在他看来,雕漆最传统的操作工艺和大漆这一原料不能更改,其余的都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进,唯有在艺术形式上符合现代人的喜好,才能打开更广阔的市场。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年近70岁的文大师在设计图案时还借助电脑技术,让雕刻的内容更加丰富自然。 现在文乾刚每年只做几件产品,还没等到推向市场就已经被预定。他笑言如今自己年事已高,只想多做几件好的雕漆精品,再留几件养老。 作品:《荔枝纹壶》 作者:文乾刚 规格:8cm(高)×12.4 cm(长) 工艺:银胎剔红 产地:北京 《古格要论》记述:“宋代宫中雕漆器多以金银为胎”,而元、明、清五十多年未见金银胎雕漆器。今盛世,文大师不惜工本,以200余克纯银为胎,覆以雕漆。以荔枝为形的壶身造型,极富现代感。相邻的荔枝,雕刻锦纹都略有相同,协调中透着变化,充满韵律。 作品:《剔红九龙闹海》 规格:108cm(直径) 工艺:紫铜胎剔红,历时1年。 荣誉:2005年杭州西湖博览会金奖。 圆盘以紫铜做胎,髹以昂贵的银朱大漆,优秀的设计与刀工在2 cm漆厚的圆盘上,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及技艺效果。九龙闹海的题材,寓意英雄辈出,人才济济。 托架是红木雕的精品,造型创意独特,雕工精道,灵芝透雕边饰,与雕漆圆盘浑然一体。在目前雕漆工艺美术已经濒临失传的境况下,这样的作品是非常难得的。 注: ①“剔红”是雕漆中最重要的品类,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剔红”就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或上百层红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纹样。 ②“剔犀”是以红黑二色的大漆相间涂层后再雕剔图案,所以刀口断面会呈现双色的线纹,极雅致。 ③“剔彩”是在胎型上有意识地分涂上五彩大漆,干后雕刻时,利用涂漆层不同的色泽和刻层的深浅不同,达到“红花绿叶,黄心黑石”的彩色浮雕效果。 把 “洛神赋”搬上雕漆 作品华美尊贵。并将《洛神赋》中富丽华美、仙境,以及如梦如幻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人物是最能体现精神内涵的,《洛神赋》的故事恰好能很好地表现出雕漆人物‘与众不同’的工艺美。”谈到《洛神赋》的创作初衷,殷秀云如是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工艺美术厂要求出新品的鼓励下,殷秀云就进行过《洛神赋》大型雕漆屏风的设计制作。作品出来后,一片哗然。在雕漆工艺中,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作。 1997年,殷秀云又有了制作《洛神赋》的想法。这次的作品让殷秀云更加满意,图案更细腻了,构图也更加严谨,特别在人物的表现上,融入立体雕塑和象牙雕刻技法,把人物的体貌和个性表现得惟妙惟肖。 雕漆工艺非常特殊,“一刀下去,不能悔刀”,要做到衣带飘飘已是不易,再做到眉目传情、喜怒哀乐呼之欲出就更难。为了雕刻好人物,殷秀云临摹了大量古代绘画作品,并收集明清两代雕漆文物仔细研究。为锻炼对人物的造型能力,她曾很长时间每天下班后到北京站画人像素描,然后赶末班车回宿舍。 《洛神赋》屏风在2008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荣获金奖是对殷秀云最大的肯定。 作品:《八仙过海》 规格: 作品:《牙形》 规格: 在《江天一览》中,国画的元素被完美切入。在花瓶直径90厘米的正身部位,应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高远构图的创作方法,以长卷山水画的形式,将万里长江上的24处名胜古迹、山川风光连成一片,汇集于一瓶之上。
最新评论
GMT+8, 2025-5-5 05:34 , Processed in 0.0618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